【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7-07 | 点击数:8878
 
书名:《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作者:李向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定价:98元
  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ISBN:9787522700885
       
 
 

  作者简介:

  李向振,河北故城人,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 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社会变迁、民俗学理论及早期中国民俗学史等,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世界宗教文化》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作品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等转载或摘编。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北京城郊村村民生计选择、社会行动与村落生活的民俗志研究,所描绘的主要是近十几年来京村的日常生活和村民的生计选择,并分析内在和外在于村落社会的各种力量及其运作过程。本书认为正是这些力量创造和维系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当地人和流动人口在这里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具体来说,本书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剖析村落社区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安排,以及近距离观察城郊村社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致力于挖掘出个体生活史中被传统集体叙事埋没的声音,以解构目的论建构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漠视。

       目   录

引论

  一  作为问题的生计选择与意义世界
  二  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一个文献回顾
  三  理论视角:道义的理性与村民生计选择
  四  研究方法:民俗志与个体叙事
  五  田野过程:发现京村
  六  本书结构

第一章  白描:灰白相间的村落图景

 第一节  边界、空间与意义的生产
  一 京村的村落边界
  二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三 京村的房屋与居所
  四 商业街与小卖部
  五 公路与公共交通
  六 京村的人口
 第二节  有土无地的村庄:人地关系的变迁
  一 土地关系的几次变动..
  二 “占地”与“租地”
  三 拆迁与补偿

第二章  “失地"与“弃地”:村落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为苦难背书:传统生计的个体记忆
  一苦难叙事:关于饥荒的故事
  二集体的困境:政治觉悟与举债度日
 第二节  瓦片经济和黑出租
  一从种地到“种房”
  二“趴黑活儿”与开出租
 第三节  进城务工:外来人的生计选择
  一“弃地”与进城务工的内在逻辑
  二“自个儿伺候自个儿”的个体户
  三“大工地”:建筑工人的日常生活

第三章  个体户籍的“阈限”:跨不过去的社会身份

 第一节  有“北京户口”的人:本地人的身份
  一 户籍身份与嵌入性社会资源
  二 “农转非”:户籍身份的转变
 第二节  “根不在这儿的人”:外来人的户籍身份藩篱
  一 “农民工”:一个特定身份群体的生成
  二 “亦农亦工”:进入身份“阈限”的群体
  三 遣散回乡:进城务工农民的“噩梦”

第四章  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第一节  作为生计策略选择的跨地域家庭模式
  一 生存伦理与内外合力
  二 作为救济机制的农村家庭
 第二节  进城务工农民的流动性:农事节律、传统节日与生计安排
  一 农事节律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季节性流动
  二 传统节日、职业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周期性流动

第五章  “社交的人”:村落人情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节  “玩儿”与赌:村里的博弈游戏
  一 博弈游戏与村落公共生活
  二 赌:金钱与地位的较量
  三 “玩儿”与社交:关系网络的再生产
  四 “玩儿”与赌的生活意义表达
 第二节  有里有面:“喝满月酒”仪式中的关系再生产
  一 规矩、“老礼儿”、“面儿”:地方话语中的人情表达
  二 邀请谁:礼俗仪式场合关系主体的确认
  三 “席面儿”与座次:差序格局的实践
  四 随份子:人情边界的再确定
 第三节  流动的圈子与社会资本
  一 互帮互助的老乡群体
  二 租客与房东
  三 “相熟”:能办事的人

第六章  村治:国家视角下的村落政治运作

 第一节  京村组织结构与组织过程
  一  科层化的京村组织
  二  京村政治权力的运作
  三  村落资源与组织过程
 第二节  “两头哄”:村干部的行动
  一  “风箱里的老鼠”
  二  代理人抑或保护人?
 第三节  威权与村干部的
  一  村庄的政治过程
  二  “进退维谷”:微妙的干群关系
  三  “两头讨好”:村干部的制作与转换
 第四节  村民“闹事儿”的深层逻辑
  一  “走钢丝”的违建当事人
  二  “泼妇”与秩序的破坏者
  三  泼粪:抗争,还是撇泼?
  四  “闹事”:“维稳”思维下民众行动

结论  当代民俗学与民众生活意义的探寻

 第一节  道义与经济:村民日常生活的逻辑
 第二节  算计:村民生存性智慧的实践
 第三节  民俗志:民众生活意义的文字呈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杨利慧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卷》
下一条: ·李牧:《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