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6-22 | 点击数:9525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总则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在生活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以多重形态呈现:传统形态、次生形态和异变形态,是动态的、活态的和能够共享的,并在程度上有差异。如何“守正”(正源),怎样“创新”(正向),需要以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慎重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是指该遗产作为“文化”的遗产所具有的多维度文化整体性特点。它们不仅仅是某种工艺、某项技能、某个作品,而是与该文化持有者的生态环境、生计模式、社会组织、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维度立体存在的文化整体。可以系统呈现,也可以单项提取某些文化元素,具有多重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复线的和多脉的。传承人谱系,有亲缘直传关系,有地缘互动关系,也有在本土传承断裂时,由外部力量抢救整理,“还原”给原生地的续接关系。无论是亲缘嫡传、地缘乡传、业缘师传,还是外缘续传,文化变迁、文化融合或文化移植虽然程度不一,但都不可避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几重真实;文化整体;多脉传承

作者简介:邓启耀,男,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基金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项目编号:Ⅲ-100,传承人编号:05-22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法”总则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第四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认识“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对于发掘非遗项目的社会文化价值,影响很大,也决定着非遗保护工作和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学术质量。

  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给出了原则性的政策、法规和许多操作层面的意见,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理解和实践?

  近几年,我应邀参加了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组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节日影像志等成果的评审会,看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做民族民俗文化调查和研究的经历,谈一点体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下一条: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