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作为藏品的民俗文物在保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展览展示、公众讲座、社教活动、文创传播等实践路径来建立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这种沟通的互动过程中,博物馆向公众输出展览、讲座、社教活动等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公众也通过在博物馆的观看行为来建构关于民俗文物的集体记忆。这种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与“物”的交流;二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民俗文物是特别适合实践博物馆“见人见物见生活”策展理念的一类文物,通过回溯文物在原始文化空间内之于制造者、使用者的生活意义,帮助观众建构旧日生活里的集体记忆;对文物进行生活化解读和展示,建构文物与研究者、观看者之间情感、知识的联结,启发观众思考生命和生活。一件件民俗文物正是在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中“活”起来的。
民俗文物作为博物馆的一类藏品,可以从时代、地域、民俗、信仰、生活、工艺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和展示。这些实物或者有助于理解民俗文化的全貌,或者成为民俗研究重要而可靠的实证资料,在历史上和当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俗文物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邃,是传承民俗文化的载体,在现有文物藏品体系中是最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一个类别,还是开展国情民情研究和乡土教育的好素材,可以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文化身份认同。博物馆通过特有的多元化实践路径,重新构建民俗文物与原文化时空和观众知识情感的联结,实现民俗文物价值由“隐”而不见到“显”而易见。
(本文刊载于《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