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作者:郭平 张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05 | 点击数:14653
 

结论

  2021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正式走上学科化道路,学界关于非遗学学理、非遗学学科定位的讨论迈上新台阶,非遗学是一门独立新学科的观念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共识,其归属问题也进入专业化的探索阶段。2.非遗教育趋向理性化发展,院校在非遗话语实践方面更加以人为本,不仅发挥引导、培养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的功能,也身体力行,将非遗内容贯彻到国民教育之中,与传承人之间形成双向造就的机制。3.国际公约及相关文件中理念、概念的解读和在地化实践更加求真,也更为细致,学者们一方面在译介文献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借鉴外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与经验上取得了新进展。4.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开展,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充分发挥非遗学作为实践之学的功用。5.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壮大,协同发展的理念得到深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成立非遗研究机构、举办非遗论坛、创立非遗学交叉学科学位点等方面,均取得新成就。6.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期刊、学术栏目增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系统刊载非遗研究成果的新锐平台。7.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事象研究继续推进,并与数字时代相联结,定量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得到更多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如下几方面存在明显缺憾:1.非遗学如何在拥有独立学科品格的基础上,融合、整合相关学科,从而走上学科体系建设道路,学界尚无共识。2.非遗教育仍然存在乱象,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体系,院校在“文化经纪人”角色定位上并不明确。3.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研究方面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多为保护传承经验梳理或在此基础上开展延伸性研究,理论引介、分析或提升较难形成广泛且深远的学术影响力。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特别是国家相关重大战略实施中,高校更为重视科研活动,与社区合作实践仍显不足。5.非遗学教材匮乏,特别是非遗基础理论、非遗史、非遗方法论、非遗管理等方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非遗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本文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下一条: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关链接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杨利慧]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聚焦非遗教育,共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
·山东潍坊启动非遗教育“薪火工程”·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