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作者:郭平 张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05 | 点击数:14649
 

摘   要: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持续升温,非遗教育与非遗学学科设置、文化生态区建设、非遗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等成为热点。非遗研究主体更为多元,视角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非遗保护行动的交叉性特点;学者们立足国际公约框架,兼顾国外同领域动态,对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反思更为深入,形成了一批精深的学术成果。同时,非遗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研究主体分散而模糊,非遗学学科建设尚在试验期,非遗理论、非遗史、非遗方法论等体系化研究匮乏。因此,多元融合,明确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的非遗学体系,促进非遗科学化保护传承成为现阶段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非遗教育;非遗学科;保护传承体系;非遗传播;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洁,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末以来村落文化的记忆与转向:山西祁县乡民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7YJA850003)阶段性成果。


引言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简称“非遗”)研究延续十余年来的热度,形成一批精深和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下或简称“非遗学”)学科建设相关政策与实质性举措面世,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各个环节走向科学化道路。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生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三方面为未来一段时间非遗保护工作指明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在培养非遗专业人才、将非遗保护传承理念贯彻到国民教育直至社会教育之中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门类设立,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为非遗学学科与非遗教育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开辟了试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向社会公布,325个项目(含扩展项目)成为学界关注和参与的焦点之一……综观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非遗学学科的设置深入开展学理等方面的探索;二是继续开展非遗相关概念、保护理念、保护机制以及传承路径等方面的探讨;三是着眼于非遗的传播,以不同门类非遗不同传播方式的实践为个案开展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下一条: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关链接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杨利慧]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聚焦非遗教育,共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
·山东潍坊启动非遗教育“薪火工程”·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