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译者:康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09 | 点击数:9029
 

导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文章逐一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清单编制、保护计划、政策制定、列入名录等过程性保护环节中的性别问题和重要意义,着重强调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作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寻求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也是基于伦理的当务之急。——译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性别;多样性;性别平等;主流化
译者简介:康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构性别认同[1]

  在不同的社会、社区和群体中,与性别相关的价值观、规范与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所承载和传递的知识与规范,都与一个既定社区中的性别群体之间及其内部的角色和关系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塑造和传承性别角色与认同的特许语境(a privileged context)。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建构密不可分。
  在许多社区,传统饮食方式是妇女发挥突出作用的一个领域。这一实践的核心便是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女儿观察、学习并与她们的母亲一起完成任务。通过不断的重复,女儿们逐渐承担起这一特定的角色,并将之作为其女性认同的组成部分。
  在阿曼贝都因人(Bedouin)的社区中,骆驼是传统活动和节庆的重要基石[2]。在与骆驼饲养相关的工艺中,男性和女性在生产所需的装备和配件时都有各自的角色。男性担任木雕匠人和银匠,而妇女负责制作大部分的编织物品。在克罗地亚扎戈列(Zagorje)地区[3],从村民制作儿童木制玩具的传统中也能观察到类似的劳动分工。他们使用的技术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男性采集软柳、酸橙、山毛榉和枫木,然后用传统工具将其干燥、劈砍、切割并雕刻成玩具。然后,妇女用即兴创作的花卉或几何图案来装饰这些玩具,并“根据想象”绘制出来。
  获取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取决于性别。例如,传统手工艺通常有赖于以互补和性别化角色(gendered roles)为基础的特定分工。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节庆活动和表演艺术可能成为展现相关社区的问题和社会偏见的场合,包括与性别角色和/或不平等有关的问题。例如,在许多狂欢节的传统和表演中,人们会转换性别角色,甚至会超越性别角色。通过这种方式,社区创造了空间,由此提高性别角色意识、促进反思,有时也会挑战性别规范(gender norms)。 

不断演变的性别角色和关系

  人通常从孩童时期起就开始了性别角色的涵化与习得。然而,性别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性别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并适应新的情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协商”他们的性别角色和规范,许多过去专属于某一性别群体的特定性别传统,后来也开始被社区开放以纳入其他性别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和散播与性别有关的价值观、规范及其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变某种实践的动机可能是务实的,比如为应对一种具体的威胁而寻求解决方案。这种改变也可能基于原则,以促进机会均等。当性别规范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影响着性别规范。因而,在性别规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在越南的跳神筹文曲演唱仪礼(the rite of the Châu van shamans’song)[4]中,性别角色是颠倒的,女性神媒承担了传统的“男性”角色、着装和行为,反之亦然。同样,在歌舞伎(Kabuki)这种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有专门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演员,被称为“女形”(onnagata)。另外两种主要的角色类型分别称为“荒事”(aragoto,粗犷风格)与“和事”(wagoto,柔和风格)。他们角色的特征是其性别的模糊性和超越性别角色的可能性,这对女性/男性这一二元性别体系提出了质疑。歌舞伎戏剧事关历史事件和心灵关系中的道德冲突。如今,歌舞伎在日本传统戏剧中最受欢迎。[5]
  有效参与协商进程以及谁具有影响力的问题,是引发与性别相关的各类变化的另一个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决策并非发生在真空当中,而是嵌入在一个更为庞大的性别与权力关系的系统之中。这些规范与关系支配着各种行为、关系和协商进程,因而经常受到来自社区内部的质疑,以便在权力关系中获得更大程度的参与和平衡。
  塞浦路斯的齐亚蒂斯塔(Tsiattista)[6]是一种“赛诗”形式。在赛诗会中,一位诗人型歌手(poet-singer)总要尝试着通过即兴创作的口头诗歌来超越其对手。长期以来,齐亚蒂斯塔一直是婚宴、市集和其他公共庆祝活动中备受欢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那里,总是有热切的人群鼓励着诗人进行演述。传统上,只有男性才能传承他们的口头诗歌;最近,一些女性诗人开始参与其间。
  作为伊朗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纳卡利故事讲述(Naqqāli storytelling)[7]在社会各阶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纳卡利故事讲述的传承过程中,性别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如今,女性纳卡利讲述者(Naqqāls)开始出现在男女混合的观众面前,这在伊朗是不寻常的现象。因为以往的女性表演者只为女性观众进行表演(单独讲述)。直到最近,作为民间故事、民族史诗和伊朗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守护者,纳卡利讲述者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如今,女性亦可获得这种殊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达成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