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产》第二辑
目 录
遗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
|
遗产保护的价值问题 |
[美]玛尔塔·德拉托瑞著,张亮译 |
3 |
文化多样性与现代化的人权文化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个公约的政治哲学解读
|
户晓辉 |
16 |
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
上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纪人与保护“非遗”之关系 |
[比]马克·雅各布、[比]佐珍·耐依灵克、
[荷]阿尔伯特·范德泽伊登著,唐璐璐译
|
34 |
下篇——文化经纪的作用 |
[比]马克·雅各布、唐璐璐著 |
46 |
“民艺”的意义 |
[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王晓葵校 |
58 |
遗产类景区符号感知与遗产价值传递
——以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为例
|
李玉臻、程丽、张凤太 |
68 |
|
|
|
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
|
|
文化遗产与记忆:解开其中的纽带 |
[英]达契亚·维约-罗斯著,刘炫麟译,马庆凯、苏俊杰校 |
87 |
“遗址社会学”的可能性 |
[日]山泰幸著,陈旭译,王晓葵校 |
114 |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以负面历史遗产为例 |
[日]荻野昌弘著,韦雪霁译,马庆凯校 |
125 |
“Vernacular”:民俗学的超领域视界 |
[日]小长谷英代著,郭立东译 |
134 |
山蕴万物:《山经》博物学发凡 |
刘宗迪 |
161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
|
自在的遗产与可操作的遗产
——“非遗后”时代的概念认知与实践考量
|
江帆 |
189 |
“精华”与“糟粕”的迷思——信仰类非遗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
郑土有 |
202 |
乡村的嘉年华——社会记忆语境下的“火箭节”文化重构 |
王会莹 |
212 |
“传承”的命运——以“来访神”的文化遗产化为中心 |
[日]岛村恭则著,周丹译 |
229 |
|
|
|
遗产与历史文化 |
|
|
阿拉伯文学中的旧居和废宫 |
钱艾琳 |
239 |
清代四川地区墓葬建筑中的“内龛型”亡堂 |
罗丹、罗晓欢 |
25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