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庄子》对当代工匠精神的启示
在《庄子》一书中,“技”并非专指手工艺,掌握高超技艺的人也不限于工匠。但是,庄子显然意识到了最为实用的“技”暗含着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精神,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的匠人可以因为领悟了“技”的形而上意味而获得精神独立、价值逆转,甚而傲视王侯。庄子的技艺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工匠精神有着重要启示。
所谓工匠精神其实是对理想型工匠的期许,因而,理解工匠精神的关键在于理解理想型的工匠。在庄子笔下,理想型的工匠有三个特征。其一,理想型的工匠不是普通劳力者,他们掌握着系统的专门知识。其二,理想型的工匠是专注于技艺本身的人。其三,理想型的工匠是具有审美精神的人。
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看重工匠所掌握的技艺知识。但庄子不同,他认为工匠们的技艺是“道”的一部分,掌握技艺知识是足以与王侯平等对话的。庄子还认识到,工匠们的技艺是一种身体实践知识,必须长期亲身从事之。在《天地》篇中,庄子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杨柳桥把此处的“艺”译为“创造”,陈鼓应译为“专精”。笔者认为,解释为“亲身从事”也许更为妥帖。“艺”本意是植物栽培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就此而言,“亲身从事”更近于“艺”的本意。庄子对工匠及其技艺的理解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直到晚近,人们才认识到,技艺是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波兰尼(Polanyi)称之为“隐形知识”或者“意会知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身体经验智能和逻辑抽象认知智能同等重要。任何复杂的手工操作技能都不可能仅仅通过理论性课程学会,都必须在亲身实践中领会,逐渐习得。也就是说,技艺这种知识在人类知识结构中并非处于低位,它具有理论性知识或规范性知识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庄子认为,出神入化的技艺来自专心致志,来自“非钩无察”“指与物化”的精神境界。这无疑切中了工匠精神的要害。理想型的工匠往往具有极其专注的精神,也就是不为了别的原因而想把事情做得最好的一种精神。正如理查德·桑内特所言,“匠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的境况,那就是专注”。桑内特所谓的专注,是想要把事情做得最好的专注之心,即有心专注的专注;而庄子认为,真正的专注,是无心专注的专注,是心无外物、同于自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专注状态。柳宗悦可能领会了庄子的这种技艺美学思想。他认为,经年累月地反复,匠人的手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他们的制作“与其说是人的制作,还不如说是自然之作”。柳宗悦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注释。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面对的纷扰、诱惑很多,其实很难做到“无心的专注”。对此,庄子在《大宗师》篇提出了“撄宁”概念,认为“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也就是说,恰恰是外界纷扰,可以成就宁静的内心。对于工匠来说,此间关键在于,要体悟过“技”的审美境界,只有经历过审美的高峰体验,才能真正超越外界纷扰。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提出“至人无己”。理想型的匠人由于专注于技艺本身,心无外物,甚而达到了“忘己”“无己”的状态,他们可以说是“至人”。在这种精神极其专注的状态中,匠人超越了现实的利害关系,已然达到了纯粹审美的境界。对这种纯粹审美境界的自觉就是审美精神。在《庄子》一书中,那些侃侃而谈的匠人显然是有这种自觉性的。正如上文所言,这些匠人所领悟的“道”,其实就是审美的精神状态。审美精神对于理想型的工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审美精神意味着身心自由,也就是庄子在《山木》篇中所谓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而现代艺术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只有在身心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所创造。在《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艺术创作与艺术个性等问题,但其在论道过程中往往涉及这个问题。比如,庄子在《齐物论》篇中提出,大道流行,旨在让天地万物各尽其性,即“使其自己也”。也就是说,“道”的要旨就在于保全个性。庄子甚而已经认识到,只有身心自由,才能真正保全个性与创造性。在《天地》篇中,庄子进而提出,“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所谓“举灭其贼心”,就是要超然物外,无功利之心、算计之心;所谓“进其独志”,就是让独特的个性、创造性有所表现。遗憾的是,庄子虽然主张“使其自己也”“进其独志”,但似乎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两点主张的超越时代的伟大意义,未能展开论述。在庄子那个时代,人们并不褒扬工匠独出机杼的创造性。《尚书·泰誓下》以“奇”“淫”二字修饰“技巧”,称为“奇技淫巧”,就暗含着对技艺创新的否定;《考工记》提出,手工艺乃圣人所创,工匠的本分是“守之世”,即代代承袭。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工匠与精英文化谱系中的艺术家不同,前者重视实用性,后者强调非实用性;前者重视传承,后者强调创新。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二者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被填平,理想型的工匠也是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把艺术个性与独创性放在首位。如果一定要区分理想型的工匠与精英文化谱系中的艺术家,笔者认为,无非是秉承的传统与进行艺术创造的材料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应该是掌握专门知识、沉浸于艺术世界、展现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创造性的艺术家。
结语
在中外美学史上,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培根,先秦的孔子、庄子、老子、墨子等诸多思想家都提到了技艺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在这些思想家之中,庄子的技艺美学思想无疑是最为系统、最为深刻的。他首先意识到了技艺本身的审美价值,发现了“大巧”的秘密在于精神专注,将“技”与“道”相提并论,提出了“道进于技”“技兼于道”等命题。尤为难得的是,庄子从“道”的视角出发,把工匠与王侯等而视之,认识到了工匠的技艺本身就是一种独具价值的专门知识,明确提出社会身份卑微的工匠可以因“技”见“道”,因“道”而获得精神独立。庄子对技艺与工匠的认知,显然已经触及了工匠精神的内核,所谓“举灭其贼心”“进其独志”“使其自己也”,其实说的是理想型的工匠必须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艺本身,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进而保全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成为精神自足的艺术家。
(本文刊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