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作者:季中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27 | 点击数:8889
 

三、掌握技艺的人

  “技”是操作层面的,“道”是观念层面的,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技”本身与“道”是有分别的。与重视技艺相比,庄子其实更看重掌握技艺的人。因为他所描绘的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人都是悟道之人,只有这些人才会以“道”观“技”、以“道”论“技”、因“技”见“道”,使得形而下的“技”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正如《大宗师》篇所言,“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在《庄子》中,身怀绝技的人对“道”是有自觉性的。庖丁在国君面前就直言,他所追求的是“道”。其实,无论是“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还是“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都是技艺的经验总结,为何庖丁却说自己“所好者道也”?关键在于,他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超越了感官层面,完全是在精神层面运行,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也就是说,庖丁把握了道家的第一原理,即心灵是第一位的,“神”是“君形者”。善于粘取知了的佝偻者、木工技艺达到鬼斧神工境界的梓庆,他们所总结的经验,其实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坐忘”。《人间世》篇匠石睡梦中所领悟的道理,无非是《逍遥游》中所阐述的“无用之用”。佝偻者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不就是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倡导的“天与人不相胜”的“真人”境界吗?在《达生》篇中,善养斗鸡的纪渻子认为,最厉害的斗鸡是“望之似木鸡”,为什么呢?因为“其德全矣”。在《秋水》篇中,庄子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由此可见,纪渻子不过是把“至德”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训练斗鸡实践中而已。总而言之,这些身怀绝技的人基本上都是“得道”之人,这些人往往并非由“技”而悟道,而是得道之后以“道”论“技”,以“技”喻“道”。

  庄子认为,以“道”作为视角,意味着重估一切价值。《庄子》往往将“道”与世俗相对而论。在《大宗师》篇中,庄子专门讨论了如何看待不同于世俗的得道之人,他称之为“畸人”。他明确提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也就是说,以世俗社会的眼光看,这些人是卑微的、不合时宜的,但是,从天道视角来看,世人尊重的大人君子不过是小人,而只有得道之人才是真正的大人君子。因而,对“道”有自觉意识的人,就会发生价值观逆转,往往能够达到精神独立自主的境界。如庖丁,他在国君面前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与国君对话,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在《田子方》篇中,真画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解衣般礴臝”;在《天道》篇中,木工轮扁主动向国君问话,而且批评国君所读的圣人之言不过是“古人之糟粕已夫”。很显然,这些得道的手艺人心目中早已没有了世俗的尊卑观念,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技艺,超然于世外。正如李壮鹰所言,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在《庄子》一书中,有形形色色的得道之人:有的是生活在遥远的孤射之山的神人;有的是天生异相或残疾之人,如《养生主》篇中的右师,《德充符》篇中的王骀、哀骀它;还有诸多生活在市井的人,如《齐物》篇中的南郭子綦、《山木》篇中的市南宜僚、《田子方》篇中东郭顺子。与这些人相比,有一技之长的得道之人更为引人注目。一方面,出场人物众多,有善于画画的、有善于制作乐器的、有善于造车的、有善于捶钩的、有善于杀牛的、有善于粘知了的、有善于游泳的,等等;另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被庄子刻画得很细致,富有生活气息。庄子让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论道是大有深意的。其一,正如《知北游》篇所言,“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于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因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可以得道的,可以因悟道而获得精神超越、价值逆转。其二,“技”并非“小道”,“技”可以通达“大道”,可以安身,也可立命,可以获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到一个古希腊神话。弥达斯国王问西勒诺斯:“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西勒诺斯说:“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面对虚无,只有审美活动才能赋予人生意义与价值。因而,尼采提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专注于技艺本身,其实就是尼采所谓的“日神艺术”精神;而“忘己”“无己”状态则契合着尼采所谓的“酒神艺术”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下一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相关链接
·[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演绎
·田世信的“大匠之作”·陶然居:用工匠精神 传承榫卯结构
·[李若峰]川剧传承,工匠精神犹可用·[乌丙安]手工技艺和人类共存亡
·激活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工匠精神入选今年十大流行语
·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火相传·徽州工匠的坚守:一生做好一件事
·山西工艺美术发展提倡“工匠精神”·最早源自中国的工匠精神现在去了哪里?
·工匠精神与彝族文化:大方漆器手艺人的坚守·杨义:庄子是谁
·[陈引驰]难以置信的“创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