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宇是精神的纪念碑,仪式是记忆的重演
2018年12月4日,与马来西亚马六甲怡力勇全殿结成兄弟宫庙
我曾有幸跟随参与此次申报的社群之一 ——漳州九龙江进发宫一同去参访马六甲勇全殿,当时我和这些世代生活在船上、皮肤被江上的阳光浸得发红的船民阿伯们头一次出国,到了机场需要出关,因为语言问题,不免被马方边检叫去办公室进行更加详细的登记,坐在工作格里的一个马来男人,指着办公室的方向,向我们这群人用闽南语喊着“去办公室!”顿时觉得多少有点亲切,但这种闽南语“服务”,却映射着生活在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筚路蓝缕。
马来西亚马六甲福建会馆的妈祖像
勇全殿池王诞辰分驻到信徒家中的小型香火神像
在明清政权的更迭下,海开了又禁,禁了又开,沿海的海商集团以故国的名义延续着自己的贸易航线,也有思念故国的义士逃到了南洋,在南洋落地以期复国后能够再返回故土,这就造就了较早一批前往南洋的华侨,以致于到现在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道士做醮的榜文一开头便是“……大中国 华省各乡里社合众善信人等现在南洋 马来西亚……”当初从故土来到番边,除了行李以外就是一包从家乡带来的香火,等到生活安稳,社群集聚,香火便成了庙堂,而庙堂也成为了华人社群的庇护所,成为了离乡时从家里米缸带出的那捧以解水土不服的米。这也是故乡精神走向海外延伸。此次入遗的马来西亚方代表宫庙——马六甲怡力勇全殿的池府王爷香火便是来源于厦门同安马巷的元威殿,正是由当时下南洋的同安人所带去。而马六甲曾经的送王船仪式中,亦有从厦门曾厝垵请过道士与三坛到南洋演法。
榜文
三千公里之隔的九龙江上,曾经遍布的水上社区,如今仅剩在漳州江滨公园旧烧灰巷路头旁停泊着的进发宫庙船,及少数以前烧灰巷船社的连家船。在漳州船民落实上岸政策的时候,世代守护进发宫庙船的老郑家十兄弟,依旧坚持要留住庙船,保持旧时船社的精神象征。每到台风季,他们多得到大船上守着,生怕猛涨的江水把船冲走,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十三几个船社的神诞节庆日子,原本船社的船民就会聚集到这里,一如以往地把愿望、忧愁、喜悦倾注到这里。
漳州进发宫在船上与码头上的送王船仪式(刘家豪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 2020-12-28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