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从一场等待开始
2020年12月16日晚,我跟厦门的几个朋友在一个酒店的会议室里守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直播。当晚,在宣布到排在8B21的太极拳之前,便到了大会下班的时候,本以为人家会加一下班把今天的流程走完,但没成想,守了一夜,悬念就这么被强行留到了第二天。或许是太在意这个结果,当晚也没怎么睡着,就像期待着新番一样,恨不得赶紧把进度条拉到第二天的晚上。
12月17日晚八点半,大会终于开始了。8B21太极拳顺利通过了,紧接着,就是8B22“送王船”。那声清脆的锤子声响了起来,大家都举着手机,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但又都不敢发出声音,生怕错过任何信息、或打扰了彼此的录像。在大会进入下一个项目以后,刚刚为了拍视频强忍住的情绪,便释放出来了。鼓掌、欢呼、想着去哪庆祝一下。
随后,“送王船”这个看起来有些魔幻的词汇,开始在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太极拳”作为全民皆知的国术在历经12年的艰苦申遗后终于如愿成功,而“送王船”这一主要在东南沿海至东南亚所流行的华人民俗则激荡起了更多人的好奇。
从送瘟到送王的转变
“送王船”起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送彩船习俗,宋元时期就有相关科仪本《神霄遣瘟送船仪》的流传,虽藏于《道法会元》之中,但追其根本也是民间巫仪与道法的结合之成果。送船习俗原本以送瘟为目的,时间多在农历五月端午,或春夏之交疫厉作祟时节,明代两湖流域端午龙舟竞渡后把龙船烧化也有送瘟之意。海南省博物馆藏有《龙舟大神宝像图》一轴,其内容就是以都天元帅为领,用龙舟宝船押送瘟部众神等前去仙乡蓬莱。
清乾隆的《泉州府志·卷26·风俗·岁时》便记载了这么一场五月节送瘟船的仪式:“是月(五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诞道设醮,至其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
《龙舟大神宝像图》海南省博物馆藏
送船这个习俗所流行的地区,也多是依水而生,有船舶崇拜的区域,如长江流域及江浙、东南沿海等地,乃至随着民俗学调查的深入,我国许多内陆省份也保留有以船送瘟的仪式。但追其根源还是远古临水地区人群,对于舟楫的崇拜,把视野放到太平洋沿岸也能看到类似仪式,在日本长崎有“精灵流节”即为亡灵超度的放船仪式,韩国济州岛有施放稻草船的“灵登祭”。
而这种禳遣类型仪式,也被应用到航海之中,在明代漳州人张燮的航海笔记《东西洋考》中便有提到大船为祈求航海顺利,而施放彩船之举。明清以降,则在闽南沿海社区,结合民间的王爷信仰与海上贸易兴盛而产生的福船崇拜,演化成了多在秋季转东北季风以后,才举行的“送王船”。究其从送瘟船,转换到送王船的背景原因,一是医疗条件的日益改善、二是海上贸易带来的红利让民间信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其仪式意义从原始的驱疫送瘟,演变成了上礼天地、朝天求忏以顺风得利,下普施孤魂,纪念航海、战乱期间遇难孤魂的综合性醮仪,称之“王醮”,民间俗称“贡王”或者“请王”“送王”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 2020-12-28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