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叶涛]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3-15 | 点击数:37434
 

   2021年春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了“支付宝集福”活动,与支付宝一起寻找生活的仪式感,尝试让传统年俗融入当代生活的新方式。支付宝集福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突出“福”“红包”“吉祥语”等经典春节文化符号,在营造喜庆浓郁的节日氛围的同时,搭建网络时代全民皆可参与的新型社交场景,丰富了大众对传统福文化的认识。

  “支付宝集福”活动自2016年诞生至今,作为数字时代网络新民俗的代表,每年吸引逾亿用户参与其中。今年的活动充分发挥民俗学者参与策划的优势,以“百福齐聚年更浓”为主题,将集福活动从福文化进一步拓展到年俗文化:通过选取全国34个省市中区域性色彩鲜明、展现当地社会生活的年俗,如上海的元宝鱼、天津的贴年画、河南的踩岁、江西的进青果茶、杭州的运河灯会等,将传统年俗以崭新的呈现形式和表达体系回归于当代民众的视野当中,对于传播春节民俗知识、增强区域文化的理解都有促进作用。

  民俗学关注“支付宝集福”活动,民俗学者参与网络新民俗的内容策划,这与民俗学留给普通大众的关注传统文化、注重田野调研、抢救历史遗存的印象大相径庭。这种印象的形成,是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俗学恢复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当时面临着社会逐步转型、经济全面调整、文化空前活跃,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变,针对传统民俗事象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民俗学界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抢救性搜集整理工作之中,因此,社会上将民俗等同于遗留物、老古董、旧礼仪,将民俗学家看作是一群研究历史、关注传统、观念守旧的学者的印象由此而生。但这种印象恰恰是对民俗、对民俗学的误解。

  民俗学是一门眼光向下、关心现实社会、关注民众生活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具有历史积淀的传承文化,但这种传承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文化,民俗学实际上是一门现代学。我们以民俗学者积极参与国家法定假日体系改革为例,加深对于民俗学是现代学的认识。

  现代民族国家的时间设置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传承的、体现为民俗活动的节日,一是现代的、举行官方正式仪式的纪念日,一是国家法定的假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假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反映不同的力量对比,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法定假日通过在民间节日与官方纪念日之间的一个妥协方案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节假日问题在深层反映的是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民族与国家、文化(价值)与器用(效率)的大问题。

  自从1912年改行公历(所谓阳历)以来,将近一百年间,我国的法定假日体系是以纪念性节日为主,以传统历法(所谓阴历、农历)为计时标准、传承着大量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一直受到排斥。在我国2008年之前的法定假日中,除正月初一春节之外,其余的传统节日都没有被列入,自然也就都不放假。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大交融,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民俗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顺应社会需求,主动参与到节日和法定假日体系研究之中,为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假日体系建言献策。

  2004年下半年,中国民俗学会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完成了《中国节假日体系研究》的专项课题。随后,2005年6月1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明办[2005]11号),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次以发布官方文件的方式正面对待作为整体的传统节日。

  中国民俗学会还连续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对岁时节日民俗和假日体系进行专题研讨。2005年召开的“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有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参加会议,就东西方不同社会的文化时间观念、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进行深入讨论。有报道说,中外多学科学者共聚一堂集中研讨人类的节日文化,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是第一次。2006年召开的“中华民族新年的庆典与习俗研讨会”,则是对新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进行全面探讨。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受文化部及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论证工作。该课题着重论证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内涵与功能”、“象征符号”、“节日符号”等,针对节假日体系改革问题提出了建议。论证成果随后结集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

  中国民俗学会时任会长刘魁立先生还曾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提出我国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建议;并且还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渠道,向中央领导部门提交报告,说明将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7年12月16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由国务院正式颁布,除原有的春节,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随后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有关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以来,文化部和有关高校就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展开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演变历史、风俗变化、节庆活动等。同时,国家民委还就我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及放假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符合民意,顺应民心,这是关系到全体民众生活的大事,也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性行为,民俗学家在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民俗学关注当下、参与社会的最好的注脚。

  在数字化网络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全球的情况下,传统的常规工作方式和日常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这对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民俗学将深入挖掘和继承学术传统,在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方面勇于尝试,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满足民众的社会需求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叶涛: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2月22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下一条: ·[刘魁立]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关链接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周星]从实问真、与时俱进的现代民俗学
·[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