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常生活中多元的瑶族传统药浴
高华村位于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东部,是一个瑶族村寨,海拔850米左右,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类型,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8摄氏度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摄氏度左右,四季温暖如春。
高华瑶族以爱好泡药浴而闻名。村民的药浴分为日常保健药浴、治病药浴、月子浴和仪式性药浴4种。
日常保健药浴是每晚每个人都要泡5~10分钟的一种日常洗浴方式。药浴中的原材料是自己或家人上山采摘的药用植物,可直接熬煮,也可晾晒后再熬煮。熬煮的药水放入特制的杉木桶中,一家老小按照辈分次序和男性优先的原则依次进行沐浴浸泡。
治病药浴则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配药、上山采药,然后进行熬煮,每天泡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最少半个小时,泡到病情康复为止。
月子浴是专门针对产后妇女实行的药浴。一般生完孩子满3天之后,产妇就开始洗药浴,此时的药浴原材料也多采用消炎、补充气血、恢复体力的药材。
仪式性药浴是指在人举行出生礼、度戒(成人礼)、丧葬仪式时施行的药浴。这种类型的药浴主要强调象征意义,有“洁净”身体或洗去污秽的寓意。
高华村民实行的这4种药浴,在原材料的配方以及植物的采摘上也各有不同,体现了瑶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互动形成的药浴知识体系、多元的家庭实践行为和整体性的观念系统。下文将从传统药浴的原材料、加工、使用空间和浸泡规则逐一阐释。
(一)传统药浴的原材料
高华村不做药浴农家乐的村民日常洗浴所使用的主要药材是崖豆藤、半枫荷(当地称为薄枫荷)两种。洗月子浴必用的药材石风车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这3种药,当地人称为大药,在大多数人家房前屋后都有移栽的现象,尤其是老人,房前屋后会种得比较多,避免年老后要经常上山采药的不便。
在我国中医药学体系中,半枫荷是治风湿、痛风的主药;崖豆藤的功效也是主治风湿和痛风;石风车子则主要有补气血的功效。在瑶族传统知识体系中,村民认为日常泡的薄荷枫和崖豆藤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功效,妇女月子浴使用的石风车子则有快速愈合伤口、恢复力气的功效。通过对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和村干部进行访谈,笔者汇总出药浴部分植物一览表如下,见表1。高华村的村民对于这些常用药的形状、生境等有着一套自己的传统知识,虽现在大部分常用药已经规模化种植,但是关于药材的信息仍隐藏在药材瑶语名字中,如:崖豆藤,瑶语称为libangji,意思是生境通常在悬崖边,喜欢攀沿着岩石生长,具体见表1。
表1 瑶浴部分植物一览表
可以看出当地瑶族药浴主要治疗痛风、风湿,以及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这与当地山林密布、海拔高、气候湿寒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日常药浴的药材选取、培育是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互动,经过时间的考验而积淀流传下来的传统知识体系。
治疗药浴在植物配方上根据治疗的病情各有不同。同时,在采摘方式上也更具有隐秘性。首先,治病药浴使用的药材必须来自山林,不能使用种植基地栽培的药材。采药的那天,采药师傅清早就要用布包着一些米偷偷出门。如果路上遇到有人问,你去哪里?去干什么呀?就得马上回家,改天再去采药。当顺利地到达采药地点时,需要放几粒米在准备采摘的药材植物旁,并且对药材说:“我是谁谁谁的孩子,祖先将药方传给我,请你保护我,我要给谁谁谁治病”之类的话。上述仪式细节体现了当地瑶族对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残存。村民认为秘密出行可以避免恶鬼干扰,采药时自报家门可以获得植物神灵的保佑,使得治疗药浴具备“神性”,更加灵验。
仪式性药浴主要在当地瑶族的出生礼、成人礼(度戒)、死亡仪式上使用。在出生礼上,新生儿和母亲一定要用药浴清洗身体,并且由师傅对新生儿洒药浴水,表示清洁血污,从此他才是一个干净的人,可以步入人世;度戒药浴虽然配方与平时一样,但讲究药材采摘必须由家中的成年男性亲自上山区采摘,女性不参与;死亡仪式上的药浴,当地瑶族会加入一种长满刺的藤来进行熬煮,当地人认为这种汉语意思为“藤王”的植物具有让身体、灵魂洁净的效用,能有效地祛除身上不洁的东西,吓退恶鬼。
高华村的瑶族传统药浴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人生仪式都有不同的药浴来进行处理,这其中不仅蕴含着当地瑶族长期以来面对潮湿生态环境以及不同疾病的丰富的药理性知识,还蕴含着多元、整体的自然观念。
(二)传统药浴的药水制作
高华村村民日常药浴的药水熬煮都是在厨房进行的,多是由家中女性熬煮。多数家庭熬煮时使用当地铁锅熬制一大锅药水,也有老年夫妻使用小铝锅熬煮仅够两人使用的少量药水。楠竹和杉木是当地使用的燃料,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也都有储存。目前高华村所有人家都使用这两种燃料,不使用电或煤气。煮药的锅专门用来熬煮药浴药水,不做他用。有的老人在不熬煮药材的时候也会将药材放在锅中浸泡。不论你何时打开锅盖,都会看到药材。熬煮的药材一般只有上文提到的崖豆藤薄、荷枫、石风车子这3种大药。熬煮之前先去取事先砍伐储存好的楠竹或是杉木备用,锅中加入清水和经过简单捆绑制成的药材(不需要剁碎),待水沸腾后继续熬煮30~40分钟即可。夏天熬煮时间可减少一些,冬天则可延长一些。熬药一般在下午5点左右进行。熬好药水后,将特制的竹篾和筛子放于锅中,用勺子在竹篾中将药水舀出,这样可以很好地过滤药渣,然后倒入灶边的杉木桶中放凉。瑶族村民通常饭后泡澡,如果做了农活出汗多的时候则会在饭前泡。当天煮完的药并不会直接丢弃,一般会第二天再熬煮使用一次后丢弃。
传统药浴的制作加工体现了当地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平时在山上做需要消耗较大体力的农活或者是去别人家里、周边村寨做小工,女性则主要负责家畜家禽的饲养、较轻的农活和日常药浴的熬煮。因日常药浴植物都是草本类植物(治病的药浴会加入木本类植物),加工方式较为简单,只需要用手折断、缠绕,或者用镰刀砍割。而且因为一家人共泡同一桶药水,所以,药液熬煮加工中不论是准备燃料、水和药材,还是后续的舀药等程序,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农家乐瑶浴经营要少,一切都贴近日常生活最实际的需要。
(三)传统药浴的洗浴空间
在高华村,瑶族民居按照原材料划分基本只有两种,纯杉木和砖木混合。无论是何种材质建的房屋,其内部的空间安排基本保留了传统样式。以杉木房为例,由于居住地大多处于山坡上,因此建造房屋时底层为一半实地、一半悬空的干栏式房屋结构,多以木柱支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出现部分家庭改用红砖、混凝土结构。房屋一般三层,其中神龛是房屋最核心的神圣空间,位于房屋的二层,通常面对着山的方向。一楼用于圈养牲畜,三楼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药材。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无论对这些空间进行怎样的改动,火塘和神龛都会同处在二楼的同一空间内,且该空间面对着山,而厨房和该空间之间必定有遮挡。
不做药浴接待的普通村民,药浴的浴桶多摆放在二楼厨房位置。理由有二:一是根据房屋结构,一楼往往地势低洼或者是半边楼,二楼地势较高,仅有下水管道也在二楼,在二楼泡药浴与该村地势和水流方向有关,方便村民将泡完后的药水直接倒入排水系统;二是根据村寨和房屋供排水管网情况与水管的构造,该村的自来水系统是近年来为了发展药浴在村寨高处修建蓄水池后才安装的,原有的水流系统与管道是村民用竹子自制根据村中水势建造的。因此,在使用水管之前,使用竹子引水排水。值得注意的是,高华瑶族反复强调,如果屋内有神龛,则不允许除主人外的任何夫妻或者情侣同房。当地人认为这是不洁的,会对主人家造成危害。即使是主人家的亲戚或者父母来到这家留宿,当晚也是要分房睡的,神龛意味着绝对洁净,所以浴桶绝对不能放在神龛前,多放在厨房。
(四)传统药浴的浸泡规则
即使经营药浴农家乐的村民,日常药浴时仍是按照传统“一进一出”的方式进行。如果家中有宾客时,会让客人先泡,而后按照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顺序洗浴,年幼的孩子可以跟爸爸或妈妈一起泡。洗浴时,赤身入桶,较早的木桶是圆柱形,泡澡人在里面蹲坐,药水盖过肩头,现在高华村的木桶为椭圆形,泡澡人半躺在里面,药水与胸部持平。村民泡澡一般5~10分钟,1次即可。如遇洗头,并不会在木桶中进行,而是使用另外一个水盆来洗头,或者直接淋浴。药浴的木桶只用来盛放药浴水。
在进行治疗药浴和月子浴浸泡时,浸泡规则有所不同。治疗药浴要求病人辅以内服药。月子浴有代际差别。当地生育医疗条件改善之前,瑶族女性在家生产,生产当天就要进行浸泡,1天1次,每次的时间多为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之间,以个人感受为主。现在,由于多去医院生产和剖宫产手术的因素,当地女性一般在生产3~7天后出院回家的时候才泡第一桶药水。
高华地区瑶族的传统药浴,无论是原材料采摘、药水熬煮、洗浴空间还是浸泡规则,都蕴含着当地多元的家庭实践行为和整体性的观念系统,是瑶族与当地生态环境互动的智慧结晶,维系着民族内部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