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琉球王府在琉球群岛时间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时空观念则为琉球王府认识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依据。琉球的太阳信仰与源自中国的时空观念共同影响了王府祭祀仪式“君手摩百果报事”的择日。琉球王府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时间文化,并结合海岛生态对其进行了调整,使之更符合本地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琉球;祭祀仪式;太阳信仰;十二支
琉球群岛是东亚重要的海上枢纽,大规模的转口贸易和人员往来使得本地区受到了来自东亚大陆、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诸岛的影响。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琉球民俗文化同周边地区之间的关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世纪前期,柳田国男、折口信夫等日本学者对琉球群岛进行田野调查,希望借助琉球群岛的民俗现象描绘出古代日本的风俗习惯。其成果虽然在论证逻辑和材料运用方面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关于时间文化特征的论述部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比较研究的深入,琉球同其他地区在时间文化方面的联系得到了发掘。这些研究显示:琉球的时间文化以古代东亚的共同时间框架为根基。这种时间框架源自中国,建立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和世界的想象之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文化体系。
那么,源自中国的时间框架传播到琉球群岛后,琉球人又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时间文化的呢?在这一过程中,琉球王府起到了重要作用。琉球王府主导本国的海外贸易,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源自中国的时间文化自然也在其中。这些外来的时间文化随着王府所制定的祭祀日程逐渐渗透到群岛内部,规定了民众的生活节奏。因此,琉球王府对时间的认识是理解琉球群岛时间文化的媒介之一。本文以琉球王府的早期祭祀仪式“君手摩百果报事”为例,讨论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
一、“君手摩”与王府祭祀
琉球人认为,名为“君手摩(きみてずり)”的神会于本国发生大事时出现,佑护国王和国家。“君(きみ)”在琉球有“神女”即女祭司之意,“手摩(てずり)”则是表现双手对合上下搓动祈祷的场景,因此“君手摩”原本应当是描述神女合掌进行祈祷的词语,后来出现了神格化。
成化六年(1470),琉球王尚德去世,重臣金丸即位并改名尚圆。琉球的历史叙述中第一次出现“君手摩”是在尚圆即位三年后,“成化九年癸巳三月九日,天神君手摩出现,庆贺尚圆公”。尚圆于成化十二年(1476)去世,其子尚真年幼,王弟尚宣威即位。成化十三年(1477)二月,“阳神君手摩”出现,托神女之口宣称世子尚真当为新王,于是尚宣威让位于尚真。前述成化年间的记载是琉球人对“君手摩”神格的代表性描述,从中可知琉球人认为其神格是“天神”和“阳神”。琉球史书中关于本国的早期历史叙述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不过仍旧可以从这些文本中看出琉球人极为重视“君手摩”所宣神谕,认为“君手摩”的出现与王权合法性有密切关系。
“君手摩百果报事(きみてずりのももがほうごと)”是琉球王府的重要祭祀仪式,琉球人认为“君手摩”通过这一仪式降临于世并祝福琉球国王。日本僧人袋中在《琉球神道记》中有如下记录:“又有名为君手摩的新神出现。神出现前,国上深山里出现名为‘アヲリ(凉伞)’之物。此山即名为‘アヲリダケ(凉伞岳)’。五色鲜洁,种种庄严。三座山岭上共有三把,大可覆盖全山。八九月之间,唯一日而终。村人飞报,奏于王殿。其十月必出现。此时神女和王臣装束皆同,击鼓讴歌,皆以为龙宫之神。王宫之庭为其会所,立伞三十余,大者高七八丈、径十寻余,小者一丈计。”琉球王府的编年史书《球阳》则记载:“君手摩神者,天神也(此神乃国君登位承统,则一代一次出现,祝国君万岁之寿,二七日讬游。至今相传御呗者,乃其时之讬宣也)。”
通过上述史料,可大致梳理出琉球王府祭祀仪式“君手摩百果报事”的主要过程:
琉球人认为在“君手摩”降临于世的年份,冲绳本岛北部的深山中会出现形如“凉伞”之物。此物多于八月或九月间某日出现,预示神即将降临,当地人需立刻向琉球王府报告。“凉伞”为琉球国王出行时所用仪仗之一,亦被视为神降临的征兆,因此有学者认为《琉球神道记》的记录可能反应了神女在那里举行召唤神降临于世的祭祀仪式。
在“凉伞”出现于山岭之年的十月,“君手摩百果报事”在琉球王宫的庭中举行,琉球人认为此时“君手摩”降临于世。王庭中立有伞三十余把,琉球神女及王府官员参加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上需击鼓讴歌。“君手摩”附于神女身上,借神女之口说出神谕,祝福琉球国王。这类神谕也是以神歌的形式演唱出来,称“御呗(おもろ)”。“君手摩”降临于神女身上的时间为“二七日”即十四日。
嘉靖年间(1522—1566)及万历年间(1573—1620)“君手摩百果报事”仪式的部分神歌存世至今,从这些神歌的年代可推知九次“君手摩百果报事”的举行时间,并可根据举行年月归纳为以下五组:
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十九日(己酉日)、二十五日(乙卯日)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十三日(己酉日)、二十一日(丁巳日)
万历六年(1578)十月十五日(癸巳日)、十九日(丁酉日)
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八日(癸酉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月十日(己巳日)、十四日(癸酉日)
除了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八月举行“君手摩百果报事”之外,其他四组均在十月举行,基本符合《琉球神道记》所记“君手摩”出现时间。万历十五年(1587)只有一次记录传世,而其余四组均是在同一月份进行两次祭祀仪式,两次仪式的间隔由短到长分别为三日、五日和七日。由此可知,琉球人认为“君手摩”降临后会“讬游”数日,但持续时间未必如《球阳》所言为“二七日”。
由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和嘉靖二十八年(1549)均是尚元王在位期间,万历六年(1578)和万历十五年(1587)均是尚清王在位期间,故《球阳》中“君手摩”在每代琉球国王治世只出现一次的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主流观点认为,“君手摩百果报事”是一种周期性举行的王府祭祀仪式,目的在于“祝国君万岁之寿”,实质是通过巫术的形式强化王的权威。
综合传世神歌、琉球史料以及同时期日本僧人的见闻推知,“君手摩百果报事”仪轨的定型时间当不晚于嘉靖中期,而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史料记载琉球王府最后一次举行“君手摩百果报事”的时间。因此,“君手摩百果报事”这一祭祀仪式主要体现了16世纪以前琉球王府对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二、太阳信仰与祭祀择日
神女在“君手摩百果报事”仪式上演唱的神歌被认为是“君手摩”所宣神谕。以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十三日琉球最高神女“闻得大君”的神歌为例,此歌有七段,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二段内容为神附身于闻得大君身上,托闻得大君宣神谕;第三、四段内容为神保佑琉球国王,故降临于世;第五、六段内容为向日神祈祷,神的后裔降临于世;第七段内容则说琉球国王为琉球人之父,居于琉球王都首里,与闻得大君和谐共荣。另外,各部分的末尾都有神降临于首里、保佑国王和神女共荣的语句。
这首神歌中出现了“日神(てるかは、てるしの)”即太阳神,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月十日的神歌中同样提及了日神的神名。火神(あかぐちや)是另一个出现在“君手摩百果报事”神歌中的神名,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十九日、八月二十五日的神歌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月十日的神歌说火神附身于神女身上。琉球人赋予了“君手摩”日神和火神的神格,故其在琉球文献中被表述为“天神”和“阳神”。
日神和火神出现在“君手摩百果报事”仪式的神歌中并非偶然,而是与琉球的太阳信仰有关。在琉球王府的叙事中,王是太阳的化身,是“太阳子(てだこ)”。琉球史书记载本国英祖王出生时,其母“梦日轮飞来,入于怀中”,“临蓐之日,见祥光异彩,从屋中,直透云端,并异香满屋。早已生,得一男子”。关于英祖王的记载是以神话代史,从中可看出琉球王自称“太阳子”的王统叙事。
火神在琉球原被视为保佑家族和村落之神,能够带来耕作和渔猎丰收,在琉球王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过程中,太阳神的形象逐渐吸纳了部分火神要素。在传世的神歌中,可以看到琉球国王通过祭祀向太阳神祈愿和太阳神保佑国家繁荣的段落。
传世神歌中提到了“太阳子”的居所:“在首里的日之子……在城里的日之子。”这里“日之子”指琉球的王,“首里”和“城”应当指首里的王城。这首神歌显示:琉球王府将太阳信仰投射到了以王所居住的首里城为中心的具体空间中。
琉球王府的仪式中含有丰富的太阳信仰要素,例如国王的遗体要从首里城西北运出,而即将即位的王世子则需由首里城东侧的门进入,这种仪式很有可能是对太阳东升西落现象的模拟。还有学者注意到了琉球王府常常选择地支为“寅”与“酉”的日期进行祭祀,认为“寅”代表太阳升起的方位,“酉”代表太阳落下的方位,而这种择日方面的偏好正是琉球王府时空观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支除了纪年、纪日等表示时间的功能外,还有表示方位的功能。以正北方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卯为正东,午为正南,酉为正西。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的祭祀是正东位的“卯”与正西位的“酉”搭配,这一择日结果与前述琉球王府时空观是符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的仪式先在酉日举行,后在卯日举行,很有可能是模拟太阳从西方落下又从东方升起的过程。结合前述国王葬礼和新王即位的仪式可推知,这种对太阳西落东升的模拟代表了王的死而复生。前引《球阳》所言“君手摩百果报事”在“国君登位承统”之时举行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应当折射出当时琉球人的看法,即国王通过这一仪式在观念层面实现新生。由此可知,琉球王府受到了源自中国干支文化的影响,将十二支提供的时空框架和本地人长期观察获得的关于太阳的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择定“君手摩百果报事”的举行日期。
通过梳理“君手摩百果报事”仪式的举行时间可知,在酉日举行的有五例,在巳日举行的有三例,还有一例在卯日举行。嘉靖二十四年(1545)“酉”与“卯”的组合虽然符合太阳西落又东升的方位,但除去只留下了酉日记录的万历十五年(1587)外,后来的祭祀仪式均按照“酉”与“巳”的搭配进行。尽管代表正西方位的“酉”一直保留下来,可是代表南偏东的“巳”取代了代表正东的“卯”。由于自嘉靖二十八年(1549)起形成了酉日与巳日的固定搭配,因此琉球王府应当不是简单地将对于太阳方位的认识投射于仪式择日中,而是有意识地调整、选择举行祭祀仪式之日的干支,留酉去卯、以巳代卯,使之更切合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想象。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