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很久很久以前,《格林童话》想说的是什么?
  作者:帅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1-07 | 点击数:5573
 

《格林童话初版全集》(全注解本),[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美]杰克·奇普斯注,[美]安德莉娅·德索绘,姚了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去年十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格林童话初版全集》,在几年前“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下架风波后,中国读者终于有机会能够见到初版真正的面貌,看一看那些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的故事从前的模样。我们也将有机会看到,格林兄弟通过编写这部他们眼里代表着民间传统的童话集最渴望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从一个“非民间”的共识说起

  《格林童话》(原名《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并非纯粹的“民间”童话,应该说,这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界的一个共识。

  据统计,格林童话中有40%的篇目来自各种文献而非直接的口头采集。而在口述采集的部分里,讲述者绝大多数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这些人和格林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不少还有法国血统,她们的先辈在上流社会的沙龙中讲述这些故事。到了第二版中,讲述者的圈子虽有扩大,但为全书提供了一半故事、被格林兄弟认为是“理想的民间童话讲述者”“农民妻子”的多萝西娅·菲曼,实际上是拥有法国血统也受过教育的乡村裁缝之妻,她讲的许多故事也是出自书中。除了故事来源不够“民间”,格林兄弟还为收集到的故事原材料作了文学加工,七个版本的反复修订,到1857年推出最终版尘埃落定,这些故事早已不是原始素材的模样了。

  那么,格林兄弟是否如部分批评者所言,“欺骗读者”,将他们的故事包装成来自农夫并宣称它们代表民间传统呢?既然他们要挖掘“自然之歌”,为什么对讲述者身份不加选择又反复加入文学性改写呢?

  实际上,除了那时的研究与改写工作并不受如今已较为成熟的相关专业规范的约束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格林兄弟搜集这些故事的缘起并非是要将它们作为孩子们的床头故事,而是出于两位语言学研究者对专业研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情。

  1802年至1806年,格林兄弟就读于马尔堡大学,当时的德国尚未统一,实质上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松散联邦。受到法学教授弗里德里希·萨维尼的启迪,格林兄弟逐渐认同“人民”文化与民族历史发展之间存在根本关联的观点,同时,他们认为语言是团结德国人民的最佳纽带。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们阅读了大量古代英雄传奇,写作中世纪文学,并发誓终生一起工作,“通过古日耳曼语及斯堪得纳维亚文学复兴德国人民的真实天性”。在这之后,浪漫派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坦诺和浪漫派小说家阿齐姆·阿尔尼姆又给了两兄弟深刻的影响,初版《格林童话》正是在为前者的童话项目收集民间故事的工作中逐渐酝酿而成的,用著名童话研究学者杰克·齐普斯的话说,“在他们的工作背后,是一种对浪漫的渴求,是在故事绝迹前挖掘并保存大众对德国文化做出的贡献”。

  “有些人认为笔录口述故事容易导致对故事的歪曲变形或草率保存,因而认为记录长篇口述故事是不可能的。真应该让他们亲眼见识巍曼夫人每次重复讲述故事时的一致性和准确度……她时刻用这种急切而又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这是那些坚定地遵从着一致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传统的强烈眷恋,而不是我们这些喜欢改变的人所能理解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口述故事常常具有某种强烈的亲昵感,并能对人的内心发生作用。”

  这段格林们写在初版(第二卷)的前言摘录实际上正透露并解释了他们“不严谨”的秘密。也就是说,出于对讲述者态度的感动,更是出于对存在某些永恒价值和对“历久而弥坚”“大浪淘沙”等口述脚本筛滤机制的信任,他们恰恰认为收集童话的各种异文版本,反复对比融合,直至琢磨成一颗颗他们眼里最光彩夺目的宝石,是保存那些最重要的价值与道德观所必须有的工序。他们所找的那些人——直接信息来源在他们眼里只是中介物,因为他们坚信民间故事中最值得保留的最耀眼的部分在一次次的口传中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保留;而他们修改故事亦是如此——因为他们热忱地相信故事最珍贵之处在于承载了德国民众代代流传的精神财富和道德结晶,这些结晶需要也最适宜由他们这样的语言学者来识别和萃取。

  然而,1812年第一卷出版后,批评家们反应平平,人们认为有些故事太多残忍,人物形象也不够吸引儿童。1819年第二版的改动充分说明格林兄弟还是受到了这些批评的影响,它们更考虑儿童读者的感受和大众的阅读喜好,在故事的选择和讲法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以此来说,如果读者想知道格林兄弟最初希望大众从故事中获得的“价值”和“道德”究竟是哪些,故事的初版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删除与保留中追溯“格林童话之心”

  “格林童话之心”是什么?答案蕴藏在七个版本的修订整理中。从初版到终版,格林兄弟删除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太多恐怖暴力的故事,比如《孩子们如何在屠宰场玩耍》;二是非源自德国的口述传统故事,比如《笨蛋汉斯》《蓝胡子》;三是替换为了格林们更喜爱的版本,或者将多个版本进行了合写。改动的则主要有可能引起性联想的部分,比如《莴苣》中暗示女孩怀孕(衣服变得不合身了)的文字;将作恶的亲生母亲替换为“继母”,童话研究家玛丽·塔塔尔认为这是格林兄弟将目标读者逐渐明确为儿童后,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做出的选择——毕竟,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的母亲要如何念出童话里亲生母亲杀死女儿的文字呢?增加了基督教说教内容(比如在《无手少女》的终版里,所有给予女主帮助的人都被明确地给予了天使与神的身份,上帝的拯救之恩被一再强调);以语言学家的敏锐和专业,提取并强化了民间文学叙事的结构序列。总之,修订的方向主要是迎合了当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用齐普斯的话说,“尽管格林兄弟是政治上的‘自由派’,但他们仍尽量避免出版那些过分激烈向父权体系和君主表达反对与不满的故事”。

  以《千种皮》为例,初版中因为父亲要强行娶自己为妻而出逃的公主到了新王宫里被安排住在楼梯下的畜棚里,终版里则删去了“畜棚”字样,改成了“不见日光的小房间”;初版里国王睡觉前总要叫千皮人为他脱靴子,每次她刚脱完一只,国王就把另一只靴子扔到她脑袋上,终版里删去了这一情节;最后描写千皮人被国王识破真实身份时,终版比初版增添了更多对公主美貌和华丽衣着的描述性文字。这样的改动,大大弱化了故事里的阶级冲突,强调了浪漫爱的元素。再如,初版的《强盗新郎》里,女主角为公主身份,到了终版则改成了磨坊老板的女儿,于是最后当人们发现新郎是凶恶屠杀女性的强盗时,初版的由士兵抓获强盗团伙并由国王处以死刑改成了终版的客人们抓住强盗后把他们送到法院接受惩罚——这同样是新兴资产阶级生活内容和道德观的体现。

  另外,初版《强盗新郎》中外出归来的强盗们拖进一位老妇人——正好是公主的外婆,他们杀了这位老妇人并砍下她的手指,手指正好滚落在公主腿上,最后成为指认强盗的证据;而在终版里,被拖进来杀死的是一位与女主角素不相识的年轻姑娘。这一笔改动淡化了故事中的仇恨元素,倒是更便于在此基础上对年轻姑娘的行为作出道德训诫(比如不要轻信男人)。初版中,结合救了公主的看房子老妇人(文本暗示她也是被掳来的)、公主外婆和公主三位构成的女性三角,实质上更深刻地影射了女性所承受的性别暴力之悠久、普遍与严重,改动后文本所涉及的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苦难则转变为了一个“只要年轻女性学习自我规约就能免于伤害”的暗示,原有的更牢固的女性同盟事实上是被分化、削弱了。

  从上面对初版内容的简述来看,初版故事更多地保存了原始素材中弱势者的反抗内容。弱势者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战胜邪恶获得正义的故事尤其受到兄弟俩的偏爱,在首版中可以说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虽然这种精神在后续的版本中延续了下来,但仍然有许多相关的好故事在修订中被回避或排挤掉了。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格林童话的修订体现的是19世纪德国社会现代童年观的确立——儿童被视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生命状态,儿童需要接受适当的教育的理念已被普遍接受。格林兄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了筛选并修改文本的选择,他们希望这部童话集成为适宜于儿童的“教育之书”。拟人和对话等修辞的增加,“重复”等叙事结构的强化,暴力与性内容的删减,也确实为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受众。或许格林们正是在编写、出版、阅读评论和修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从普遍受众到真正将儿童确立为目标受众,最为契合他们收集编写故事集的原始动机——将散落遗留在乡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纯粹天真、滋润人生”的古老故事采集到一处,让其中“总能诚心相待,相互支持”的精神和万物有灵的博爱信念在德国的土地上绵延不绝。他们逐渐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特质与天真儿童的心灵最为自然接近,他们说自己“更喜欢星星与被抛弃在森林里的可怜孩子之间的对话”,而前述理想的未来也须由孩子实现。

  于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阅读他们在1812年初版第一卷序言中所写下的“宣言”:他们要为这个民族的心灵塑造一个“抖落虚假,笨拙者仅凭一颗纯洁的心即使被欺骗或轻视也最终能获得幸福”的空间,一个珍视弱势者的反抗和报偿的以“善良”为基石的童话空间,并且让这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大自然的成果”回到孩子们的手中,“就像云彩滋润了大地后回归本源”——我们发现,一切并未离开这一最初的心愿,在删改、保留和添加之间,格林兄弟始终抱持着的属于他们的“童话之心”终于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21-01-04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周星]“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
下一条: ·[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
   相关链接
·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新闻出版总署要求色情版“格林童话”下架销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