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缅怀 | 叶大兵先生生平
  作者:民俗学论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12-02 | 点击数:7678
 

  1999年,叶大兵先生向全国民俗界提议:21世纪民俗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走田野作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近十年来,带头走出书斋,踏入社会,以70岁高龄进民营企业工作,并以自己的民俗学研究成果,先后帮助有关企业创办了中国钮扣博物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以及中国锁文化展馆,均已对外开放。其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东方之子》系列丛书、《世界名人大典》,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编纂的《世界名人传记》,并被接纳为国际名人协会会员,获“20世纪卓越成就奖”。

  论文节选:

  温州乱弹剧目发掘工作的经验

  摘要:温州乱弹是浙江一个古老、优秀的地方剧种,它流行在温州市及永、乐、瑞、平等温区各县,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音乐异常丰富,除了本身的正、反乱弹曲调外,并有高腔、昆曲、徽调、滩簧、温州时调等曲调、曲牌有一千个以上。因兼演高腔、昆曲,过去一度被人称为“莲花班”。剧目蕴藏量也极丰富,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共有大小剧目四三四个。……

(《戏剧报》1957年)

 


  温州戏校大闹技术革命创造练功教具

  摘要: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各地戏剧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用具进行了不少革新和创造,对戏剧教育工作作出了貢献。这里介紹的浙江省温州戏剧学校创制的几种练功輔助教具,可供各地戏剧教育机构参考。这类教具的使用关系着学员的健康,需要慎重从事,使用前应该经过试验和給有一定基础的学員练习。同时应该注意到,任何教学工具都不能完全替代有经验的教师的辅导,因此,在使用这些教具时,必須有教师指导和照顾。

  (《戏剧报》1960-07-14)

 


  郑振铎在温州

  摘要:我国著名的进步作家郑振铎同志,又名郭源新,笔名西谛.他的老家在福建长乐县,浙江温州却是他诞生和成长的地方.他的祖父曾在浙江做过小官,父亲在温州当过职员.温州实际上是郑振铎的故乡.一八九八年,郑振铎诞生于永嘉县(即今温州市)乘凉桥一间名唤“炮丁”的旧屋……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6-29)

 


  畲族文学与畲族风俗

  摘要: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属于“南蛮”各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的民族文学传统深厚。它是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等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根据浙江省丽水、云和、泰顺、文成等地区的初步调查,在畲族文学中,民歌是它的主要组成部份,有长篇叙事歌《高皇歌》、《盘古歌》、《封金山》以及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畲民斗争的《长毛歌》等等,其他民歌皆称“杂歌”。杂歌不仅数量多,并且富有艺术魅力,大部份是即兴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劳动、爱情和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等,文字有长有短,形式多样,如各种情歌、酒歌、山……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8-29)

 


  绚丽多彩的风俗画

  ——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志》

  摘要:读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志》(下称《风俗志》)一书,令人十分高兴。这本书的编著者,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西南地区二十九个少数民族(占我国少数民族总数一半)的民情风俗,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这些风俗的来源、传说和变异情况,作了生动具体的叙述。看后,使人们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为进一步探索西南地区和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西南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西南……

  (《山茶》1982-12-27)

 


  祝贺与期望

  摘要: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理论园地。《民俗研究》的创刊,将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我真诚地希望她在这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民俗学是一门研究风俗的起源、变异、发展以至离合、消亡的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研究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科学。因此,我认为《民俗研究》既要注意有计划地陆续发表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风俗调……

  (《民俗研究》1985-04-02)

 


  论建立群众文化民俗学

  摘要:党的“十三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时期的战斗任务,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方面,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使群众文化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进展,根据笔者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开拓群众文化新的知识领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人文学科——群众文化民俗学(以下简称群文民俗学),通过研究,把民俗学的理论运用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去,从宏观上充实、丰富群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从微观上促进活动内容上的逐步深化和形式上更加多样,使群众文化工作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民俗研究》1988-09-30)

 


  既节约又文明的村办公墓

  ——温州市农村殡葬习俗改革

  摘要:最近,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村级民办公墓,正在浙南大地的山区、农村、海岛崛起。这是浙江省温州市实行殡葬习俗改革后出现的一项新事物。两年前,温州市曾以一度盛行滥建坟墓之风,闻名国内外。合众国际社曾报导说:“温州四周的山坡上,现在布满了白色的马蹄形坟头,这是宗教和封建迷信的佐证……”。两年后的今天,滥建坟墓之风在温州市有否愈演愈烈?大批青山是否……

  (《民俗研究》1989-12-31)

 


  彻底肃清典妻陋俗

  ——闽浙山区典妻婚比较研究

  叶大兵;叶丽娅

  摘要:典妻婚是由封建买卖婚姻派生出来的一种临时性婚姻形式,它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将近一千多年,是中国婚姻史上黑暗、悲惨的一页,对中国妇女所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是无可补偿的。建国后,《婚姻法》规定:禁止典(雇)妻,禁止买卖婚姻。此俗曾基本消迹,并逐渐被人遗忘。但是,随着历史长河的迂回,封建……

  (《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1990-10-01中国会议)

 


  民俗学和语文教学

  摘要:民俗学与文科教学的关系问题,过去很少有人关注过,即使今日也未来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把民俗学知识引进文科教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这里主要谈谈民俗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件极其复杂而又颇为艰难的工作,这与语文本身的性质以及它所涉及面的广泛直接关联。正因如此,对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基……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02)

 


  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

  摘要:象征,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也是民俗事象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意义的象征,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由于它是通过意象或意象过程,并以约定俗成的民间惯例,来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因此,象征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或方法,它是民间信仰的传承。历代沿袭,至今不衰。事实证明,这些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信仰色彩的物象和事象,已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象征应列为信仰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俗研究》1994-08-15)

 


  论田野作业和文献研究的辩证关系

  摘要:1991年3月,在北京大学日本民俗研究中心召开的“中日民俗比较”学术讨论会上,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会议期间,一位日本学者针对中方某一实际调查情况少,文献研究引用多的论文,提出笼统批评。他认为中国……

  (《民间文学论坛》1995-05-15)

 


  樟湖的蛇王节

  摘要:中国幅员广阔,各地民俗也千差万别。就是同样一个节日,其民俗事象却回异不同。农历七月初七,原是我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女相会,这在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这个节日,现在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情人节。可是在福建省南平县的樟湖镇,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了真蛇坐轿出巡,人们手拿活蛇列队游行的传统习俗。今年七月,我正在福建考察,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高兴,这机会千载难逢呀,就打点行装匆匆上路,直奔樟湖镇。这个依山傍水的乡镇,位于闽江中流,群山环绕,林树莽苍。首先,我去瞻仰了蛇王庙,据说始建于明代,何时不明。庙址在一处山坡上,坐东朝西,进深七米,面阔三间。此庙与众不同的是;在庙的四周屋檐下的如意斗拱伸出的昂头上,分别雕有四个神志逼真的蛇头,前檐的六组斗拱上也雕有蛇头形象。据老人说,过去庙的屋顶两端,有两条大蛇的雕塑造型。不知什么时候改为现在的双龙形象,这令人遗憾(为此,我曾建议镇领导,在调查属实的基础上,可恢复双蛇形象,还它本来真面目。这正是蛇王庙的特色)。你如果仔细观察,还可发现在前檐屋顶两边,仍可依稀看见有蛇形的装饰图案,蛇首高翘,十分相似。说起保存这座蛇王庙,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此庙原址原在水口,1993年因建水电站需要,必须拆掉蛇王庙。结?还原……

  (《民俗研究》1997-05-15)

 


  《俗海探微》自序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东方大国。历代传承的各类民俗文化事象,异彩纷呈,丰富多姿。我国民俗文化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这是中国人民值得自豪的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加倍珍惜它。……

  (《民俗研究》1998-08-15期刊)

 


  民间“呈会”习俗与现代股份所有制——论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民俗文化之一

  摘要:温州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是一条通过商品经济,实现农村致富之路。经过20多年的社会实践,这条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温州模式,并已为全国人民所公认。探求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历史传统;其次是现实条件;第三是政策环境;第四是超前改革实践。温州民俗文化属历史传统,毫无疑义,它是形成温州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民俗学……

  (《民俗研究》2002-06-15期刊)

 


  论温州民俗对“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摘要:“温州模式”从形成到发展,和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温州民俗是历代温州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的“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产、生活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甚至是不可抗拒和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精神因素中去探索,是基于全体温州人民对优良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如在创造“温州模式”中温州人所表现的勤劳耐苦精神,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精神,以及多次超前实践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都和几千年温州民俗文化对它们的孕育、影响有关。我们从“温州模式”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它们的轨迹。这正是温州民俗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30期刊)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应用民俗研究

  摘要:十多年来,我在民俗学研究中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民俗学如何和现代社会结合,并能有效地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我于1988年走出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开拓有关应用民俗研究。这中间,我们曾对钮扣、饮食、埋发等行业进行过研究和应用。1992年,在全国钮扣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经过调查研究,用三年时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有关钮扣的著作《中国钮扣》,并为行业所用。特别是从1999年到现在的三年中,亲自参加中国红晴蜓集团公司工作,以发掘鞋履行业传统民俗作为契机,使……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2005-04-01中国会议)

 


  拦街福当代复兴的意义

  摘要:为什么要举行古老的"拦街福"民俗活动,这对国家、对社会有哪些现实价值呢?我们认为这不但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主要基于四点认识:一、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二、继承传统民俗,使其焕发新的光采,为今所用;三、移风易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四、重视发挥民俗作用,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5)

 


  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

  摘要: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信息来源:中国知网)

  注:以上整理若存在遗漏,请大家积极补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叶涛]叶大兵先生唁函
下一条: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相关链接
·[叶涛]叶大兵先生唁函·[叶大兵]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
·中国高校传承清明节活动倡议书·深切缅怀李万鹏教授
·专题║ 缅怀民间文艺学家贾芝先生·深切缅怀郑杭生教授
·深切缅怀民间文化的真诚守望者周巍峙先生·深切缅怀王文宝先生
·[李屹]缅怀钟老,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缅怀先贤,弘励学术——山曼先生民俗研究纪念会”纪要
·关于召开“缅怀先贤,弘励学术——山曼先生民俗研究纪念会”的通知·[叶涛]深切缅怀任东权先生
·一生问俗留典范,八旬力耕播嘉风:深切缅怀任东权教授·民俗学界缅怀钟敬文先生
·叶大兵:拦街福当代复兴的意义·[叶大兵]鳌江大龙的民俗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