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作者:黄彩文 于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3 | 点击数:8341
 

   摘要: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当地壮族群众通过每年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实现祈求皇姑庇护壮族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安宁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政府主导下的皇姑节“非遗化”传承和仪式展演,成为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表征其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不仅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蕴含着广南壮族追求平安幸福的心理诉求,而且还强化着广南壮族的地方认同,在壮族地方社会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蕴与社会功能,对传承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壮族皇姑节;历史记忆;仪式表征;记忆效用
  作者简介:黄彩文,男,云南永胜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长期以来,国内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领域学者围绕民族节日的起源、类型、内涵、功能以及变迁与传承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譬如,萧放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价值与功能、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以及民俗信仰、礼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陈久金、卢莲蓉、胡起望、顶美珍、张海英以及仲富兰等人对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源起、习俗、传说及其活动内容进行了梳理与介绍,阐释了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文化意蕴。与此同时,萧放、王霄冰等学者对民族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讨论;高丙中则通过对仪式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在场”的概念,对后来的节日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当前出现的节日资源被滥用等乱象,黄龙光指出必须遵循节日文化逻辑,尊重文化自决,遵守适度创新原则,使传统节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传承与整体保护。黄彩文通过对云南耿马佤族“青苗节”变迁与重构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了佤族“青苗节”所蕴含的不同行为体的利益诉求及其文化表达,为我们理解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对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当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该项目于2009年开始启动,是由国家首次发起的全国范围的节日志调查,旨在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准确、真实、全面地记录。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各民族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含节会和重大祭祀)约150个,以节日立卷编纂,按照统一的学术要求和体例进行调查和书写,预计整个《中国节日志》出版将达200卷册。此外,该项目还最终形成中国节日影像志和中国传统节日数据库等成果,从而积累了我国民族节日研究的丰富资料。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民族节日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于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传承变迁和当代重构等内容,较少聚焦民族节日的历史记忆进行研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群众的一个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这一民间信仰和传统节日不仅在广南壮族社会中延续了360多年,而且近年来还先后入选州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发展为一个跨越村落、地域和民族的盛大节日。本文基于2015年以来笔者深入广南县开展田野调查,并运用民族学的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到大量关于皇姑节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南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为何会流落到西南边陲并埋葬于广南,其死后为何会被当地壮族建庙供奉,并成为当地壮族祈求风调雨顺与村寨平安的社区保护神,沿袭至今的皇姑节信仰及其皇姑节是如何进行“非遗化”传承与仪式展演。以此来考察一个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人物如何被壮族群众塑造成为社区保护神的过程。
 
  一、记忆贮存:广南壮族皇姑节历史记忆的多维叙事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富宁县接壤,南与西畴县和麻栗坡县毗邻,西接砚山县和丘北县,北与贵州省兴义市相望,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相连。莲城镇是广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邻杨柳井乡,西与者兔乡相连,南与董堡乡、旧莫乡交界,北与坝美镇、底圩乡和广西西林县那佐乡接壤。南秀社区隶属莲城镇,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辖太平寨村和向阳村2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截至2019年12月,南秀社区共有2416户7206人(其中农业户354户989人),有汉族、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瑶族、白族、布依族、蒙古族等9种民族,少数民族2746人,占总人口的38.11%。太平寨村位于莲城镇西南方,全村辖1个村小组,375户1205人,居住着壮、苗、彝、汉4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0%以上。太平寨过去叫革农村,因经常发生火灾而被人们称为“火烧寨”,后来村民将客死异乡的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胞妹安化郡主从马蹄井迁入革农村安葬,从此村里再也没发生过火灾,人们过上了太平的生活,革农村由此改名为“太平寨”。
 
  (一)广南壮族历史记忆中的皇姑节
  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公共记忆。起源于广南县莲城镇太平寨村的皇姑节,是该村壮族群众为纪念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同胞妹妹安化郡主(俗称皇姑)而举行的祭祀性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68年的历史。在广南壮族群众的集体记忆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皇姑节起源的故事:
  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清顺治八年,安化郡主跟随皇兄朱由榔逃亡到广南,因为生病不能继续赶路,于是被安排到太平寨壮族百姓家中疗养。善良的太平寨壮族群众悉心照料皇姑,皇姑也改穿壮族服饰,遵从壮家习俗,与壮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但是皇姑非常想念自己的哥哥,希望有一天哥哥能回广南来接自己,于是每天都到马蹄井遥望等待。由于日夜思念,皇姑病情加重,最后病逝于马蹄井。当地村民闻讯后十分伤心,于是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把皇姑的遗体运回村寨安葬。以前寨子里每年都会发生火灾,因此被称作“火烧寨”。但自从把皇姑安葬在寨子里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因而当地村民把火烧寨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于是修建了皇姑庙来纪念她。寨老还商定,从1652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村民。
  当地政府网站也对皇姑节的起源传说进行了介绍:相传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人们获得太平后,当地群众都认为是安化郡主保佑的结果。为了报答安化郡主,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安化郡主去世的日子),全寨人都要到马蹄井旁拜祭郡主,并把郡主的灵魂接至太平寨的太平庙中供奉,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将皇姑的灵魂接到皇姑庙,并由壮族歌手于当天在皇姑庙纵情对歌,共同欢庆皇姑节。
 
  (二)皇姑节的官方书写与历史遗迹
  在官方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也有关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经过广南前往贵州的零星记载。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明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在广东肇庆即位称帝,第二年改永历元年。之后,由于清军进犯广东,永历帝率部队从广东向广西、云南、贵州方向逃亡,并于1652年2月进入云南广南县。清《广南府志》记载说:“顺治九年(1652)二月,大师取广西,明宗室由榔奔广南,孙可望安置于安笼所。”从这则史料可知,永历帝朱由榔一行在1652年2月从广西逃亡途经广南,停留一段时间后前往贵州安隆,即后来的安龙。根据广南太平寨壮族的民间传说,他的胞妹安化郡主因病被迫留在广南,被壮族群众收留医治,最后病逝于广南太平寨。
  正史中未见关于皇姑安化郡主病逝并埋葬于文山广南的记载,而是仅见于地方志书。据清《广南府志》记载:“安化郡主墓:明永明女弟,随王播迁,至广南病殁,葬于西郊,俗名皇姑坟。”由此可知安化郡主跟随皇兄朱由榔逃亡至广南时不幸因病身亡并葬于西郊。《广南府志》同时收录有昆明检讨王思训客居广南期间关于安化郡主墓的记述:“余客广南,闻莲花山麓有皇姑坟。出探,唯断碑卧丰草中。拭之,见丹书‘明桂端王府安化郡主之墓’。士人云:‘明永明王妹也。年十六,未降,随王播迁,病卒葬此。留守冢二户,今居木贴,有老主宫人,犹藏主生时锦帐,欲借观,不果,后茹太守紫庭重筑其基,而表其旧碑焉’”。这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见到的关于安化郡主及其埋葬地最详细的记载,而方志中提到的茹太守是指康熙四十三年(1704)上任广南知府的茹仪凤,由此可知皇姑庙和皇姑坟建于明末清初。因此,流传于广南壮族群众中的皇姑传说和皇姑节的来历应该是可信的,皇姑节的开始时间也与地方历史文献记载相一致。
 
  (三)广南壮族的皇姑信仰体系
  皇姑信仰体系由皇姑庙、皇姑坟(即安化郡主之墓)、马蹄井,三月上皇姑坟、四月接皇姑仪式和六月祭皇姑等构成,呈现出广南壮族民间信仰特有的文化逻辑。
  皇姑庙。太平寨皇姑庙建于清初,总面积850平方米,是一所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厅内有泥塑皇姑全身像和“玉骨流香”匾额一块;对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南县县长韩国相题写的“皇姑庙”横匾悬挂门头,门旁书一副对联:“流裔溯明时,遗憾深山埋玉骨;边城有夷俗,讴歌首夏吊皇亲”。2003年,村寨重修皇姑庙,新立两道石牌坊和新建两旁厢房,庙前建成祭祀广场,并设舞台。
  皇姑坟。即安化郡主之墓,位于皇姑庙背后,为马蹄形封土墓,墓体四周以青石围砌,立有石碑,碑文楷书阴刻“明桂恭王府安化郡主之墓”。皇姑坟于1985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井。马蹄井即传说中安化郡主病殁之地,位于广南县城北郊,是皇姑节较为重要的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壮族群众要到此象征性地将皇姑的灵魂接到太平寨内的皇姑庙祭拜。
  三月上皇姑坟。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寅日,是太平寨村民为皇姑上坟的日子。到了这天,村民便自发到皇姑庙上香烧纸钱,祈求皇姑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般每家会有一名代表参加。当天中午,太平寨寨老会带领部分村民,携带纸钱、白酒、糯米饭等祭祀物品去庙里拜祭皇姑。太平寨祭祀皇姑仪式主持者即麽公高泽州老人还要奉上一份表,表文大意为:
  奉请皇姑仙、观世音菩萨、瑶池王母三位神仙降身来到皇姑都府……求仙优待民间,下雨给青苗得旺,凤凰得胜,四季春苗大旺丰收,四季平安,无灾无难。
  祭祀结束后,大家一起聚餐,商议农历四月接皇姑相关事宜。
  四月接皇姑。接皇姑仪式是皇姑节活动中最隆重的一项传统仪式,于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举行。热情好客的太平寨壮家人会在皇姑节的前一天晚上举行隆重的火塘会,欢迎前来参加接皇姑仪式活动的四方宾朋,并邀请两男两女壮族歌手演唱壮族民歌。晚上众人狂欢,载歌载舞。
  六月祭皇姑。农历六月初六,村民都会去皇姑庙祭祀皇姑,祈求皇姑保佑庄稼丰收。村民一大早要去农贸市场购买菜、鸡、猪肉、水果、纸钱、鞭炮等祭祀物品。十点左右在皇姑庙集合,由村寨麽公上香烧纸钱,村民陆续在皇姑庙磕头上香。十一点左右村民开始来到村寨桥头,由麽公上香祭祀,唱念经文祈求皇姑保佑。经文大意为:
  敬请有害于庄稼瘟疫、虫害、蛇害……消除地界,给境内万物发新,给界内得平安饱食,壮乡人民得幸福,人人乐居,个个乐业,老少平安。
  祭祀仪式大概持续到十二点半左右,村民在桥头共进午餐,然后再由麽公念诵经文祭拜皇姑,大家各自返回家中。
  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皇姑演化成为保佑广南壮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六畜平安的地方神。皇姑信仰逐步嵌入广南壮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性的文化体系,成为当地壮族最重要的民间信仰。
 
  二、记忆激活:广南壮族皇姑节的仪式表征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类型,在我国经历了民间文化的自然表达、政治运动的意识形态严控和地方群众的文化自觉的演变历程。“文革”期间,接皇姑这一民间信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受到压制,每年大型的全寨性接皇姑活动及其祭祀仪式暂时退出了当地壮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但隐秘性的小规模祭祀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太平寨的一些老人会在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的晚上偷偷地去举行接皇姑仪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恢复,接皇姑活动又逐渐得到复兴。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皇姑节仪式活动范围不仅仅限于太平寨,而是逐渐扩大到全县各乡镇和文山州,甚至还有广西的壮族群众前来参加,仪式活动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迁。皇姑节也由过去单一的接皇姑仪式发展为集接皇姑仪式活动以及民俗文化展演为一体的大型地方节日。
  2002年广南县莲城镇南秀社区成立以后,政府开始参与皇姑节活动,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改变了以前接皇姑仪式活动由太平寨寨老或村主任主持的做法,开始由政府主导来策划和筹办皇姑节活动。南秀社区的书记告诉笔者:“2001年以前,皇姑节每年都是由太平寨根据传统习俗举办,2002年南秀社区成立后就主要由县政府主办、社区来承办,活动的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每年举办皇姑节的时候都会请一些演出队进行文艺演出,演出队伍大多都是广南本地的,各个城镇的都有,另外也有从其他地方请来的,比如文山市的,甚至还有从广西来的。他们来这里演出,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来回路费由他们自己承担。”在南秀社区和广南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皇姑节不仅被列为广南县重点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而且还先后于2013年和2017年入选文山州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作为村寨传统文化和地方群体日常生活事项的接皇姑活动完成了其身份角色的转变,并按照国家遗产话语体系进行内容与形式的重新整合与发展,由此展开了遗产化的保护与传承。
  皇姑节一般举行3天,最隆重的是第二天的接皇姑仪式。当天清晨,壮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齐聚皇姑庙。接皇姑仪式由村里的麽公以及皇姑节传承人共同主持,村民平均分摊仪式期间购买黑猪、公鸡以及香、纸等祭品的费用。祭品准备完毕,麽公便会从皇姑庙里请出“明桂恭王之妹安化郡主”的牌位和一叠约10米长的白布(壮语称为“搭揪”,俗称“天桥”,意为“拉纤搭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花轿中,轿内还设有皇姑座位。待一切准备就绪,接皇姑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到达马蹄井后,人们将各种祭品及花轿按出发时的顺序依次摆放在马蹄井中间凉亭前,麽公先上香祭奠,然后太平寨参加仪式的人们按照年龄长幼分别跪拜皇姑,随后麽公念颂三道祭词,请求诸神保佑村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来的壮族民歌手(两男两女)便会在花轿旁唱颂民歌,参加接皇姑的队伍在马蹄井外唱歌跳舞。当被视为皇姑灵魂的蝴蝶等昆虫跳入花轿后,人们便会关上轿帘,停止歌舞,返回皇姑庙。一名本村妇女将“搭揪”一头系于花轿轿杆上,其余的用双手反拿置于颈部,数十名壮家妇女一手持香排成两行,待置“搭揪”者从中间经过时就用手拉住“搭揪”,意为用白布搭成天桥迎接皇姑回皇姑庙。当接皇姑队伍到达皇姑庙后,在麽公的统一指挥下,4面旗子分列于皇姑庙门两旁,其余队伍依次进入庙内。托着“搭揪”的妇女需将其一直搭到庙内皇姑的坐像前,麽公或寨老将“明桂恭王之妹安化郡主”的牌位请出轿子,并沿着“搭揪”向上直至皇姑像前供案上。麽公焚香跪拜,其余人员依次为之。两男两女壮族民歌手吟唱民歌,大意是告知皇姑已平安到家,请皇姑安心归位,保佑村寨太平,之后,众人在皇姑坟前和皇姑庙内焚香化纸,祈福许愿。笔者全程参与了广南县2016年5月举行的第364届皇姑节活动,现将活动过程简要描述如下。
  2016年5月7日至9日,由广南县政府主办、南秀社区和太平寨承办的皇姑节第364周年祭祀活动隆重举行。按照惯例,第一天晚上主要是进行文艺演出活动,第二天是隆重的接皇姑及祭祀活动,第三天也是文艺演出活动。5月7号下午6点左右,从其他村寨请来的两男两女四位壮族歌手开始在皇姑庙演唱。据说以前是由本村寨的人演唱,后来由于以前的演唱者年事已高,年轻的一代大多不会演唱,于是就请其他村寨的壮族歌手来演唱。据一位何姓壮族男歌手向笔者介绍,他是莲城镇那伦寨壮族,这两年都被南秀社区邀请来参加皇姑节期间的演唱,每天120元酬金,每次唱三天,演唱地点主要在皇姑庙、马蹄井和接皇姑仪式进程中。歌词内容多是对皇姑的颂扬与感谢,以及祈求皇姑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当天的唱歌和娱乐活动持续到晚上。
  5月8日清晨八点左右,皇姑庙前聚集了很多准备去迎接皇姑的村民和外地群众。接皇姑要准备一头黑猪、两只公鸡、两条鱼、一瓶酒、五碗糯米饭,以及若干纸钱、香条、沙糕、水果、鲜花等祭祀物品。祭祀用品准备完毕,寨老先到皇姑庙祭拜,上香许愿,然后由麽公从庙里请出“明桂恭王之妹安化郡主”的牌位和长约十米的白布(“搭揪”),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花轿内,轿内设有皇姑座位。4个未婚青年男子在轿子前面抬着4面有“令”字图案的旗帜,两名未婚女孩抬轿子,走在最前面的是抬祭品的人,后面跟着各个表演队伍,大家载歌载舞前往一公里以外的马蹄井去接皇姑的灵魂。接皇姑活动对祭品和参加人员有严格的要求,皇姑庙的看护人员陆XY老人告诉笔者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接皇姑的,接皇姑有一定的忌讳,怀有身孕或生完孩子不满四个月以及在生理期间的妇女不能参加,另外,举旗帜、敲铜鼓和扛花轿的都必须是未婚青年,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皇姑的冒犯。去接皇姑时要精心挑选一头小黑猪和两只开叫的红公鸡,小黑猪的身上不能有白毛”。广南壮族皇姑信仰中的禁忌,虽然表现为“人对自身行为的限制或禁戒,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和神灵交往,或者为了不触怒神灵、讨好神灵”。因此“无论发自内心还是源于外力,禁忌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旨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广南壮族在接皇姑活动中遵循的禁忌,一方面是表达对皇姑的尊敬,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危险和意外的发生,以此来维护皇姑信仰的神圣性。上午10点左右,接皇姑的队伍到达马蹄井,人们将祭品和花轿依照次序排放在马蹄井凉亭前方,红公鸡放在花轿旁。寨老和麽公先在香炉前上香祭拜,祈求皇姑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然后参加祭祀仪式的太平寨村民按照年龄长幼分别跪拜祭祀皇姑,歌手也开始唱颂扬皇姑的歌。等到有蜜蜂、蝴蝶等昆虫飞进花轿内,象征已接到皇姑的灵魂,于是众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开始返回皇姑庙。
  人们行走到中途闲马场时,接皇姑的队伍要停下来休息二十分钟左右,麽公念诵《寨头拜表》,请“三千童子”“八百将军”等各路神仙护送皇姑回寨,祈求皇姑保佑村寨平安,村民安居乐业等。壮族民歌手再次唱起皇姑颂歌,祈求皇姑护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队伍继续向皇姑庙出发。接皇姑的队伍走到太平寨门口,沿路两边的村民开始向人们泼水祈福。接皇姑的队伍到达皇姑庙,举旗子的4位壮家小伙分别站在皇姑庙的两侧,队伍按照次序进入皇姑庙。托着“搭揪”的妇女需要将其一直搭到皇姑的塑像前,麽公或者是村寨里年长的男性再从轿子内把皇姑的牌位请出来,并沿着“搭揪”一直到皇姑塑像的供案上,象征着皇姑的灵魂已经被接到皇姑庙。此时几名持“搭揪”的妇女在皇姑塑像前把“搭揪”一点点卷起来,花轿也随之被人们抬入庙内,等到“搭揪”一直卷到轿子杆子处,则把“搭揪”收起来放好。麽公开始烧香念经,众人纷纷焚香烧纸钱,磕头祭拜,歌手也在皇姑庙唱歌祈福,感恩皇姑一年来对村寨的庇护,祈求皇姑在来年继续保佑村民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求子得子,求福得福,同时也告诫年轻人要将皇姑节的习俗代代传承下去。祭拜完皇姑以后,人们到南秀社区吃午饭。大概从两点左右开始文艺汇演出,一直到下午五点半左右结束。晚餐时,麽公再次到皇姑塑像前烧香祭拜,唱经文。歌手则在皇姑庙唱歌,一直唱到深夜两点左右。
  5月9日的文艺汇演活动一直到下午3点左右结束,麽公来到皇姑庙内祭拜皇姑,念颂经文,祈求皇姑等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同时禀告皇姑,今年皇姑节的所有活动已经结束,祈求皇姑保佑全寨平安,保佑歌手及四方宾朋平安回家。历时3天的皇姑节结束。每年由政府主导的在特定时空举行的皇姑节“非遗化”传承和仪式展演,成为表征广南壮族集体记忆的一种文化实践。
 
  三、记忆效用:广南壮族皇姑节的社会功能
 
  费瑟斯通认为,集体记忆是家园感的支柱,它本身依赖仪式的操演、身体的实践和纪念的庆典。需要强调是,我们的过去意识并不主要来自书写的文本,而是靠行动的仪式操演和仪式语言的形式。从原初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到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姑信仰和接皇姑活动及其仪式操演已经深深嵌入广南壮族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南壮族的重要身份标签和文化象征符号。它不仅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蕴含着广南壮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诉求,而且还强化着基于共同信仰的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与社会功能。
  首先,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来,诸如保罗·康纳顿等许多学者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将记忆概念从心理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和文化传统领域,提出了文化记忆的理论,旨在强调心理、意识、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所谓文化记忆是指发生在绝对的过去的事件或神话传说,是被创建的、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或节日。他进而指出,仪式和节日是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节日和仪式定期重复,保证了巩固认同的知识的传达和传承,并由此保证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的再生产。仪式性的重复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了群体的聚合性。王明珂也指出,一个族群,常以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集体记忆,或建立永久性的实质纪念物来维持集体记忆。广南壮族的皇姑信仰不仅有安化郡主墓、马蹄井和皇姑庙等历史遗迹,而且每年还定期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活动,由此不断增强和唤醒当地壮族群众对皇姑信仰和皇姑节的历史记忆。同时,由于皇姑年仅十六岁便未婚身亡,因此在当地壮族的观念中被认为是最具圣洁性和灵验性的神灵。平时遇到家人生病、家运不顺或天灾人祸时,村民也会到皇姑庙祈求皇姑保佑家人平安,甚至经常有人到皇姑庙求子、求财,皇姑庙成为广南壮族日常生活中祈求平安幸福的重要信仰空间和仪式场所。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政府主导下的皇姑节“非遗化”传承以及每年农历四月定期举行的接皇姑仪式活动,既不断强化着广南壮族对皇姑信仰和皇姑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也成为地方民族节日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动力。
  其次,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作为广南壮族日常生活事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姑信仰和皇姑节蕴含着当地壮族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平安幸福的心理诉求。壮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和稻作民族,祈求四季平安和粮食丰收是其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诉求。广南壮族皇姑节起源传说中关于村名从“火烧寨”到“太平寨”变迁的民间叙事说明当地壮族历史上火灾频发而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与措施,而皇姑信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皇姑无疑具有了禳灾避祸的功能。此外,每年农历三月、四月和六月举行的上皇姑坟、接皇姑和祭祀皇姑等系列仪式活动,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与农业生产中的求雨、祈丰等紧密联系的,因此麽公吟诵的经文中有“求仙优待民间,下雨给青苗得旺,凤凰得胜,四季春苗大旺丰收”等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在“文革”期间,民间隐秘的接皇姑仪式没有完全中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皇姑信仰是与当地壮族群众的生计和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因此,中国民间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神灵崇拜及其祭祀活动,最终指向都是为了祈求超自然力量和神灵对后人的荫蔽,其目标诉求都是为了获得世俗世界的丰收、愉悦、平安与吉祥。
  最后,皇姑节仪式展演强化着广南的地方认同。民间信仰和民族节日是村落共同体内聚的重要力量之一,它在整合乡村社会,调节和导控民众日常生活,形塑地方社会民众的情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近年来,皇姑节每年吸引了数万名各族群众和各地区数十个巡演方队前来参加皇姑节系列活动,皇姑节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皇姑节逐渐发展成为集皇姑信仰、接皇姑仪式和民俗展演为一体并且跨越村落、地域和民族的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地方节日。正如麦克·费瑟斯通指出,“操演纪念仪式和庆典,其实就像充电池一样,它们储存着共同体的感觉,并定期把它充满。这些定期的庆典日强化着我们的家庭、地方和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各族群众通过皇姑节节庆中的仪式活动和体验参与,建构了一个基于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的地域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不断强化着广南壮族的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因此,“当前社会上正在上演的各种庆典,通过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如文化符号、与以往历史的勾连能力,及其对当前现实的某种诠释,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性纽带,既穿越时空又指向未来,事实上积极地促进了社会认同”。广南壮族每年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举行的接皇姑活动和仪式操演,在维系广南的地方认同以及增强村寨凝聚力与内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地方节日历史记忆的文化再生产
 
  地方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皇姑节已成为广南壮族集中展示宣传民俗礼仪、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和传统歌舞等标志性文化符号的重要节日。广南壮族塑造的皇姑这一具有王朝国家正统身份的社区神灵及其与之对应的一整套仪式程序与仪式规则,既反映了地方人群共同体的行为表征,又折射出地方人群共同体的感知世界,成为地方人群共同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虽然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逃亡之中,然而他代表的是南明王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政治身份的正统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胞妹安化郡主病逝后会被西南边陲的壮族群众塑造成为村落和民族的地方保护神加以供奉,并且在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很显然,当地壮族群众已经将皇姑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从其政治神圣性转化为了信仰神圣性,并以建庙祭祀的物化方式来强化其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传统节日包含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的相互作用,传统既在现实生活中,又与过去的文化记忆关联。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文化事象和地方性的文化实践,皇姑信仰已经嵌入广南壮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族群身份的文化象征符号。特别是皇姑节的“遗产化”传承以及政府主导下的皇姑节仪式展演,既是对广南壮族皇姑信仰历史记忆的文化再生产,也成为表征其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对传承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文刊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程鹏]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研究
下一条: ·[刘守峰]虚拟社区中的民俗认同—— 以虎扑黑话为例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张成福 杜昭熺]历史记忆与地方性建构·[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
·[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