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
  作者:孙正国 熊浚 刘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28 | 点击数:25268
 

   摘要: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蕴含着崇力尚勇、仁义放达、生态和谐的人文主义内涵,有着较为丰富的传承形态。梳理现有的两个传承路径即民间文学的讲唱实践和民间信仰的仪式实践,论证了白虎文化历史性传承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传承路径价值,为土家族白虎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提供可能,也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承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讲述实践;仪式实践;融合式传承



       一、研究缘起
       白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力量,也是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它源远流长而又坚韧强劲,至今仍然在长阳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其卓越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白虎文化的起源,目前已知最早的材料是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品蚌塑虎,距今大约6500多年左右。冯时先生立足文明与科学具有内在关系的学术思想,研究蚌龙、蚌虎、蚌鸟、蚌鹿组图的天文与人文意义,并与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年二十八宿漆箱天象图做比较,认为蚌塑图呈现了“龙、虎、鹿、鸟”的上古天文“四象”,折射出中国天文学体系的重要特征,这一体系十分稳定地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了战国。冯文进一步讨论了墓葬设置与天文星象关联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埋葬制度孕育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死者再现生者世界的做法通过墓葬形制得到充分的表现,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墓穴呈现出宇宙的模式并布列星图。”这种关联的本质是古人的灵魂升天信仰。冯时先生对蚌塑墓制的天文学解读富有深刻的启发性,是古代中国文明“天人思想”的有力证据,墓主人从蚌龙蚌虎所象征的星空世界获得了新的生命。蚌的颜色近白色,蚌虎可以视作白虎,因此可知,白虎信仰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作为天文星空的“拟象符号”,白虎具有了时空结构的象征意义。
       此后白虎信仰出现了两个显著走向:第一,参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作为天文星象的“白虎形象”与王朝治理的时空意识关联起来,成为西部主神和秋季刑神。
秦汉时期已出现继承早期“天文四象”,建立起象征意义明确的“苍龙、白虎、玄武、朱雀”的“天之四灵”的“神兽体系”,由观测认知的天文星象转入到思想体系的四方主神,明确了主神的时间、方位、色彩,显出这一体系渐进成熟的复杂性。也有学者考证说存在两个“四灵系统”:一是世俗皇家体系的吉祥灵兽的“地之四灵”即“麟凤龟龙”,一是承天文星象而来的“天之四灵”。虎进入地之四灵系统是因“五行信仰”而变为了“五灵”,虎占据麟的西方地位而麟位居中央。自汉至明清时期,“四灵的内容顺着主辅两条线索传承下来。一条是主线,在社会上层和民间广泛应用,这就是麟凤龟龙;另一条辅线主要在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中传承,这就是一般称作‘四灵神君’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天之四灵”影响民间社会的久远而深刻的历史。
       一种体现是虎族很早就进入了正史之中。《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段记述,表明虎族成立了较早的方国,协助黄帝征服了炎帝。由此,实体部族与象征体系的虎神兽有了对应关系,大大拓展了虎族参与民族融合主流进程的历史机遇。著名学者刘尧汉先生考查虎信仰的源流时认为,虎氏族参与了华夏族主体的建构。
       进入地方文化的信仰体系。与西南地区的崇虎民族关联起来,成为土家族的“图腾神”。土家族信仰白虎的文献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黄柏权先生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土家族崇拜白虎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巴人崇拜虎,继之以白虎为虎王,又突出其瑞兽品格,“把白虎形象化为自己的保护神,只完成了把虎变成白虎这一简单过程,白虎终究没有与他们发生血缘关系。于是他们把智慧无穷,将‘开国有功’的廪君之魂,赋予在白虎身上,而且‘世为白虎’,白虎终于与巴人的首领合二为一,与他们发生了血缘关系”,这一论述比较切近历史真实。如果我们再联系白虎信仰的天文起源与天人关系来分析土家族对白虎图腾的选择,就豁然开朗了。土家族后来出现了崇白虎与崇黑虎两个支系,既有民族内部矛盾的原因,也有民族融合过程中强势民族对土家族实行分化策略的原因。
       白虎信仰凝练了土家族鲜明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生命力。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区的内地少数民族,土家族聚族而居,保持着特有的民族性格,延续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白虎文化在当代长阳土家族地区尤为典型,白虎图像遍布于各种文化空间和生活领域,无论节日仪式,还是人生礼俗,都有典型的白虎文化印迹。由此可以说,虽经历史长河的复杂演变,白虎文化所隐含的象征,依旧是图腾神的威仪与守护神的仁心。那么白虎文化在长阳土家族的传承路径是什么?对思考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承有怎样的启示呢?本文将全面考察其当代传承形态,结合非遗制度来研究传承路径的创新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下一条: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孙正国 雷娜]杰克·齐普斯的创造性讲述实践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