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23 | 点击数:7402
 


       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曾引述广西各地县志以说明清代汉文化在壮族民间的影响:“清以后,永安州‘士知教化’,‘礼教渐趋于文’,‘僮、瑶仿慕汉人革陋习者,十之六七。’修仁县,‘僮而不囿于僮,读书应试,列于士林。’昭平县恩来里,‘清康熙、雍正后,则人知向学,士习诗书,文风日启,科名士宦,振兴一时。’象州同治时,‘僮与疍家久习华风,渐更夷俗,其衣装则已改矣,其语言则已通矣。富者均读书,贫者均力田,愚者均安分,黠者均滋事,即不习官语,皆知畏官法。’武缘县‘疆界改革,风俗隆替’,‘穷经好义,直追李白。’‘办香蔚然,有中华盛。’恭城县‘诸僮咸弃卉服,而袭冠裳,挟诗书而讲礼仪,游痒食饩,不乏其人。’”《壮族通史》的著者通过引述广西各地县志非常具体、详细地说明了清代各地壮人接受、吸收汉族文化或壮、汉文化融合的状况。各地壮人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穷经好义”“挟诗书而讲礼仪”,他们对汉族文人文化的接受尤为突出。
       对于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在壮族地区的成功传播,覃德清在《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一书中也曾作过相关论述,他说:“自明至清,壮族文人更为广泛(地)接受汉文化……有不少壮族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进入中国文人的主流社会,然后反哺壮族子弟,产生壮汉文化的良性互动……壮族文人直接用汉文填词作赋,著书立说”。就覃氏所说,壮族文人故事中的“诗文斗智”型传说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汉族文人文化在壮族地区获得成功传播后的现实反映。
历经两千多年不同文化间的渗透与交流,至明清之际,汉文化在广西各少数民族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他们不再把舞文弄墨、吟诗作文看作是他者的文化,而是在有意无意中把它看作了我群(族)文化的一部分,并把它内化为衡量智慧、才能与学问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壮族文人故事中的“诗文斗智”型传说中保存了某些真实的历史元素。传说中壮族群众通过我族文人在对对联、吟诗中获胜肯定我族的胜利,说明他们已经把汉族诗文文化看作了我群(族)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了我群(族)衡量文人才能、智慧与学问高低的重要标准。从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壮族群众对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壮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及他们对汉族文化的肯定与认同。


(原文刊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下一条: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 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
   相关链接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
·[聂强 孙正国]论壮族师公面具的叙事途径·[陆慧玲]广西壮族天琴现代唱词浅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