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福岩]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
——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向度
  作者:周福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13 | 点击数:14803
 
  列维纳斯把感受性的感性内核理解为“品味”(Savoring)——“滋养”(Nourishment)和“欢愉”(Enjoyment)。比如,“看”(Sight)是被颜色充满、维系和支撑的,而不是被它们堵塞的。与可感内容的联系填充了感受性,并且强化了它。看者也因此是行动者。“看”不能化约为对景观的迎接,它同时在它迎接的景观中操作着。世界以及事物的存在论本质,也在原初意义上关联着作为感受性的可接受性,而非胡塞尔和许茨的作为“共现”的直观,或海德格尔的作为“形式指引”工具(Zeug)的实践意图。在列维纳斯看来,世界不是一个总体(Totality),不是持续地总体化其自身的参照物系统,而是非系统化的聚集(Assembling)。世界不是关乎一个此在的外在性的共存性(Coexistence),世界形成于感受性在其中有所沉浸的那些中介中。事物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正如审美所要捕捉和确证的,存在于它们的“清晰”(Clarity)中,而不是在它们的差别(Distinctness)中。事物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人们生活在文化客体聚集的密度中,并从中得到满足。这个世界很熟悉,但不是通过认知;很陌生,但不是因为无知。
  暴露给外部存在,暴露给他异性,感受性据此拥有了“为他生存”(Being for Other)的结构。由于这一结构,我们的存在才成为可符号化的,它的位置与运动才有所“表示”(Signification)。自我向他异性的暴露意味着责任(Responsibility)的无穷尽。“责任”是他异性触摸我的方式,是自我与无限(Infinity)相关联的方式。责任——对他异性的回应——是无尽头的。责任的这一特征也可以在语言的运动中被看到,在语言中,最后一个词是永远都还没有说出的。
  列维纳斯在独立于存在论或为存在论奠基的伦理世界中考察作为定向的意义(Sense),在感受性之中设想文化客体性——这个主体性从中诞生的中间世界(Inter-world),这意味着在主体性本身中就存在着多元主义(Pluralism),这些主体性不仅被他的有死性(Mortality)分离着,也被他的丰富性(Plenitude)分离着。同样,在主体间性中也必然存在着终极的多元主义,就主体间性是主体与完全异于他之他者间的矛盾处境而言。
  列维纳斯把对意义的提问和对意义结构的考察,追溯到比“与他者共在”(Mitsein,Being with other)更遥远的“无端”(an-archique)或朝向他者之面孔的“会面”中,把对风俗与传统的现象学分析,从存在论延伸到被他视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之中,从而设想了一种比许茨的生活世界意义构造更为原初的“为他生存”的意义结构。这种伦理向度的意义结构,使人们在知识的社会分配视角之外理解民俗的生成性与持存性成为可能。此外,列维纳斯的他性人道主义之于民俗文化批评与反思,其“存在之外/另外于是”(Otherwise than being)的现象学沉思,对于民俗主体、自由以及超越等问题的考察都具有深湛的启示意义,或将促进民俗研究在相应理论向度上更深入的讨论。
 
  (原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0年0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张兴宇]礼俗化:新乡贤的组织方式及其文化逻辑
下一条: ·[李静玮]生”“熟”之间:咖喱在中国的在地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