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冯智明]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实践
  作者:冯智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07 | 点击数:7069
 

三、身体观与“萨满情结”:民俗医疗体系的思想基础

  “医学由于涉及人的生活和生命,它的基本理论往往也简化为人们的日常观念,塑造成一般人的心态。人类历史上因生老病死而缔造的文化、宗教之外,医疗毋宁占绝大的分量。”红瑶社会的医疗、文化与宗教都因身体和疾病结合成一个思想系统,身体观和疾病观是宇宙观的一部分。传统民俗医疗不具备精密的医学理论,而是内化为被社会认可的常识和“社会心态”,这是“神药两解”医疗体系产生和流传的根本原因,是巫医治疗体系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用的前提,也就是列维-斯特劳斯所论的“萨满情结”。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们没有理由怀疑巫师,因为有“萨满情结”:“解释体系确定了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诊断直至病愈中,个人的虚构能力在这个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对未知事实的虚构是建立在三重经验之上:首先是萨满自己的经验,他的身心有一种特定的体验;其次是病人的经验,不管他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转;最后是参加了治疗的公众,他们从中得到了训练,受到感动并得到心智上的满足,这种感动和满足决定了集体的赞同。”红瑶巫医治疗在传统民俗医疗体系中占主要地位,依赖的也是这种“萨满情结”。对病因的解释和消解成为不被怀疑的、合理的传统知识,建立在师公、病人和民众三方对治疗仪式的信任和体验上。

  首先是师公自身的体验。师公确信自己是沟通人和鬼神的使者,因为其不管是家传还是师传,都需举行传渡的入会仪式,经过49天的仪式隔离之后,才具有做师公的资格。师公传承的是一种经验性的传统知识,而非个人的臆想和创造。岭寨的师公由于是家传,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不能违抗,因为他们相信传给外家族的人会给家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师公身上负有帮人修阴功、祛病灾的神圣使命,在施行所有的仪式时,他的身心都有特定的体验。最基本的任务是要请得神鬼,送走神鬼,以固定的念词和卦象为凭,并且都要请过世的先师相助。在与“厉害”的鬼斗争时,还要念护身咒隐藏和保护自身。

  其次是病人的体验。虽然岭寨存在多种医疗体系,但就如杨焕兵所说,红瑶人相信一些疾病由命中带来或与触犯鬼神相关。绝大多数师公是不懂医药知识的,他们与神鬼打交道,安抚或驱散鬼魂,调整宇宙秩序,病人对他的这一能力毫不怀疑。治疗仪式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心理暗示,由于红瑶人有相信一些疾病因命、神鬼而起的宗教观念,在仪式过程中,病人本身就怀有对效果的期待,治疗仪式提供了一个超越经验和身体苦痛的解释,使病人能心境平和地接受疾病,化解焦虑,转移身体病痛。即使疾病可能是本身逐渐恢复的,病人都认为是仪式的作用,心理包袱的卸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身体的康复。宗教和巫术治疗仪式都是“一件具体而实用的心理工具,使人度过一切重要的迫急关头、所有的危险缺口。使人的乐观仪式化,提高希望胜过恐惧的信仰。”

  民众对治疗仪式的需要和依赖是巫医治疗体系存在的关键,反映了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红瑶人对传统知识的认同。社会对传统的无条件继承,大大强化了共同体的信念和对巫医的信任。马林诺夫斯基用细致入微的土著人的巫术实践描述反驳了弗雷泽的“巫术是伪科学和无效的技艺”论调,莫斯更进一步,他认为巫术是一种技术,或者说现代技术的前身。巫师利用他们的知识,“带来那些相互并不协调或者苍白无力但却表达了个人需求的姿势,而且由于它是在仪式过程中表现的这些姿势,所以它使它们具有了效力。”疾病治疗巫术对于有着共同信念的人群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技术,与草药医疗技术并存,逐步积淀为了解和调节身心健康的身体技术,融入红瑶人的生活方式中。

  (本文刊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韦鑫]民俗医疗观念与疾病的文化隐喻
下一条: ·[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相关链接
·[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刘铁梁]疾病、生死与民间信仰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中日学者研讨妖怪学与古人的疾病观
·[于洋]萨满文化的疾病观念与仪式治疗·[谭佳英]新冠疫情与“神药两解”
·[韦鑫]民俗医疗观念与疾病的文化隐喻·[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
·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张实 郑艳姬]小凉山彝族疾病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以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为例·[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