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生柱]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
  作者:李生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11 | 点击数:6457
 

  四、传说与信仰的互构
       白刘庄和夏家庄之间互不往来的村际关系,是以村落信仰为基础,以村庙为工具,借助壁画或塑像的形式,利用现实生活中猫与狗之间的关系,以口述记忆中的村落历史为依据而形成的。村落传说的每一次讲述,村落信仰活动的每一次发生,特别是围绕村庙而进行的每一次祭祀仪式,都会对这种村际关系予以强化。只要信仰心理存在,只要关于村庙斗法的传说依然传承,两村的村际关系便不会轻易改变。其中,传说与信仰的互动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村落传统中,口头叙事与民间信仰存在一种互构共生的关系。民间信仰行为需要借助口头叙事的力量来维持其神圣性,传说故事的每一次讲述即是对信仰活动合法性与神圣性的强调。两村的村庙之所以在村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村落历史建构的结果,由村落传统赋予其意义。两村村庙对本村人来说具有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由两村世代敌对的历史传统造就的。其中,传说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传说负载着信仰,正是白猫黑狗传说引导了村民的信仰心理,使他们相信白猫神和黑狗神是灵验的,并以此为基础去构建村落社会生活特别是村际关系。此外,在两村中流传的诸多关于庙宇灵验的传说故事,其每一次讲述都在提醒讲述者和听众:村庙的神圣是不可践踏的。
       故事一:夏家庄的庙叫作百玉菩萨庙,供奉的是百玉菩萨,平时来求子的特别多。庙这边的树,据说是百玉菩萨的白花树,没人敢动它。俺村一个小孩,在这玩,照着这庙尿了一泡,回去到晚上睡醒了,光哭,他尿泡那儿肿了个大零蛋。怎么回事呢?他说在庙前撒尿了。后来家人在庙里求求,病就好了。
       故事二:一个老太来庙里烧香磕头,走的时候拿了个供品。走了三百米,突然有个黑狗咬她,她就骂,那狗一蹦就把她拿的东西咬了下来,再看就看不到那个狗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她拿了庙上的贡品。
       故事三:庙边的树没人敢砍,砖没人敢拿。庙前有个椿树,有一年卖给范老井。晚上神仙给他托梦,说你要动我的椿树,我就把狗撒到你院里咬人。连着托了三次梦,吓得范老井再也不敢买了,坚决不要了。
       反过来,民间信仰行为的实践又是口头叙事真实性和可信度的保障。高高耸立的村庙及庙里威严的神灵,还有各种虔诚的祭拜活动,都让信众感受到他们听到的传说故事是那么真实可信,不容置疑。由此可见,传说和信仰作为村落文化传承的两个文本,它们之间是互为语境、互相解释的。二者互生共存,共同缔造了村落传统。
       村落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民间习惯法的效力,成为村民自觉恪守的一种“权威”。白刘庄和夏家庄之间的关系,依靠村庙的存在、一次次的信仰行为以及相关传说的不停讲述得以强化,并世代传承下来,持续影响着村民的行为规范,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强大的舆论作用。在调查中得知,大部分村民都没有到对方村子里去过,至于通婚、认干亲等,更是几无可能。据村民回忆,两村有两个在外当兵的人,关系很好,想结为兄弟,后来在家人的干预下没有结成。可见,这种村际关系具有普遍的约束性,制约着村民的行为,使他们不敢跨越雷池,打破这种长久的“敌对”局面。用李莲芝老人的话说,就是“越没亲戚越没亲戚”。

  五、结语
       白猫黑狗传说既是对白刘庄和夏家庄两村村落历史的记忆,又是对现实中村际关系的解释,其每一次讲述都会对两村的既有关系予以强化。传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传说的讲述者和听众并不会刻意去计较是否真实。在白刘庄和夏家庄人看来,白猫黑狗传说就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就如现实中的村庙以及庙里的神灵、壁画,和两村人互不来往的现状一样,都为其亲眼所见和亲身所历,因此,他们在讲述传说的时候,即是在口述其村落历史。就此而言,传说实际上是民众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地方历史,这当然包含着民众心中真实的“地方历史”。
       “知识考古学”等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的观点一再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的客观性只是由话语建构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说应被视为一种由民众自己建构的真实的地方历史。研究者要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去创作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人创作出来的,传说是怎样出笼并流传至今的……即传说的历史动因以及后人对传说的历史记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要真正了解的是传说得以存在、流传的历史情境,即解析民间传说何以被“传说”。要达到上述目标,需将民间传说视为当下生活文化整体的一个部分,从活态的口头叙事文本入手,透过语境看传说的发生、流传、演述、变迁等,既要审视传说的生成机制,也要关照传说依赖存活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尤其要注重当下的、活态的口头叙事对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世界的影响。其实,不仅是民间传说,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诸多民俗事象研究,都需要从民俗生活整体的角度予以“深描”。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民俗文化整体观”仍将是一种富有生机的研究范式。

(原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注释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惠嘉]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下一条: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
   相关链接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常莹莹]民间口头叙事与地方风物互构
·[王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口头叙事及其保护标准·[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鲜益]口头叙事与身体叙事中的凉山彝族巫舞文化形态
·[兰玲]浅谈民间口头叙事的传承与文本特征·[黄若然]口头叙事的重复结构
·[谢红萍]口头叙事、景观再造与文化的再生产 ——以山西万荣笑话为考察对象·[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凯瑟琳.博兰]“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口头叙事研究中的阐释冲突·[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胡仁乌力格尔研究逐渐展开 蒙古族民间文化瑰宝绽放光芒
·“口头叙事研究的途径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日]西村真志叶 著:《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
·[李生柱]口头叙事·村落信仰与村际关系的建构·“首届维吾尔民间达斯坦国内研讨会及达斯坦展示会”在新疆大学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