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生柱]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
  作者:李生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11 | 点击数:6456
 

  摘要: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传说的研究逐步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在田野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传说与民众生活、地方历史的关联,呈现出一种“民俗文化整体观”的研究范式。流传于冀南广宗县刘家庄、夏家庄的白猫黑狗传说,便应置放于两村相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特殊村际关系中加以理解。这一传说是以两村庙宇的兴修改建及相关阐释为工具,以村民对现实功利的考量为依据而不断建构而成,最终成为比较稳定的村落传统。
      关键词:口头叙事;村落信仰;白猫黑狗传说;村际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逐步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当代民俗学研究的这一“田野转向”,关注民俗活动的发生现场,显示民俗个体的生存智慧,秉持民俗—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别样的学科景观。
       在此背景下,学界关于民间传说的研究也由从文献资料出发对传说流传演变的脉络进行梳理,或从母题的角度对传说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逐步转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传说,关注其与民众生活、地方历史的关联。这类研究提倡从田野中获得活态的口头叙事文本,在传说生发的语境中理解它与民众及其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万建中关于传说研究的系列文章,已经关注到民间传说与民俗生活的互动关系。刘晓春关于一个地域神传说的研究,岳永逸关于乡村庙会传说的研究,肖青关于两个彝族村寨口头叙事的研究,则把传说置于其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口头叙事与村落生活、村落记忆、民众心理的内在联系。此外,传说与地方社会史的关系、传说与信仰的关系也是传说语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上述研究取向都将传说视为民众生活文化整体的一个部分,认为它既是民众建构的一种地方历史,蕴藏着民众对自己生活经历的集体记忆,又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和民俗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影响着民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换句话说,民间传说的这种“民俗整体”研究范式是从活态的文化文本入手,关注语境、社会、历史、人、演述、变迁、日常生活等关键要素。因此,研究者的责任“不在于指出传说所讲述的‘事实’的对错,而是要通过对传说的解读,了解民众的历史记忆,了解这些记忆所反映的现实社会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和传承的。”本文以河北省广宗县白刘庄、夏家庄两个相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村落为个案,从两村共享的白猫黑狗传说入手,结合村落的历史与信仰,探讨口头叙事与民间信仰的相互建构关系,关注这种互构关系对于村落生活的影响,以及相应村落传统的形成。

  一、白猫黑狗传说:村落历史的记忆与解释
       在冀南广宗县东北部有两个关系甚为奇特的村庄,北边的是大平台乡的刘家庄,南边的是广宗镇的夏家庄。虽然相距不足3里地,地埝连着垄口,鸡犬之声相闻,但几百年来双方老死不相往来。至今,两村仍无道路相通,也不互相通婚,“就连一个拐弯儿的亲戚也没有”。这种特殊的村际关系的形成竟然与一则白猫黑狗的传说有关。
       据说,有一年,刘家庄村民热情招待了一位云游至此的南方道士。道士为表答谢,指点村民在大路北面建起一座白猫神庙,以保佑村运兴旺,该村也因此称为“白猫刘家庄”。然而,自刘家庄的白猫神庙建好以后,庙门向南所对的夏家庄屡屡发生怪事,如村民家中隔夜饭菜常常无故丢失,出生的婴儿大多不能成活等。请来风水先生一看,原来是刘家庄庙内的白猫日久成精所为,需建庙予以破解。于是,夏家庄建起一座坐南朝北的庙宇,庙门正好与刘家庄的神庙相对,里面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二郎神和哮天犬,特别是其中的黑色哮天犬塑像,怒瞪双眼,呲牙咧嘴做撕咬状,颇具神威。村民认为观音送子佑生命,二郎神领犬护神童,黑狗咬猫保康宁。夏家庄因此被称为“黑狗夏家庄”。夏家庄村庙一建,刘家庄便遭了殃,整整五年未添一个男丁,村里年轻人也常蹊跷亡故。找来风水先生一看,原来是黑狗咬猫所致。于是,围绕着村庙,两村开始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比如刘家庄晚上派人偷偷凿掉夏家庄庙里黑狗的眼睛,夏家庄立即找来工匠修复,并派人站岗巡夜。后来,刘家庄派人到夏家庄和谈,希望拆毁黑狗像,但夏家庄死活不答应。后经高人指点,刘家庄将本村庙里的白猫改成白马,供奉的是身骑白马、弯弓搭箭射天狗的张天师,马蹄下是一只流着鲜血惨死的黑狗。刘家庄又被人们称为“白马刘家庄”。黑狗白马虽不能相亲,但能相安无事。此后两个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争斗,却因此不再交往,互不通路,互不通婚,没有亲戚,直到今天。
       这则传说主要讲述了白刘庄和夏家庄在历史上围绕村庙而产生的种种冲突,解释了两村缘何互不来往。在传说中,两村之间的冲突是借助现实生活中动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来表现的。在传说文本中出现了三种动物:猫、狗和马。猫和狗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动物,它们之间向来不和,常会发生咬架之类的争斗。“猫狗之争”的故事类型在民间文学中大量出现,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就有“狗上猫的当”(200A1)的故事类型,大致情节是:猫和狗在一起工作,但是猫使诡计,表现出工作全是它单独做的样子,赢得了主人的宠爱,狗受到主人的辱骂甚至处罚,因此,猫和狗成了敌人。这种故事类型源于民众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在现实的世界中,猫比狗机敏,但没有狗厉害,两者相争,狗常为胜者,于是有了“狗克猫”之说。这种基于生活观察而得来的经验和逻辑,在两村关系的建构中被用于一种特别的附会—当风水先生指出夏家庄的灾祸因白刘庄的白猫所致时,夏家庄便修建黑狗庙以克之,此举果然奏效,白刘庄很快便因此遭殃,村运不济,人丁不旺。于是,两村冲突不断,最后以白刘庄改供奉白马而告终,“黑狗白马虽不能相亲,但能相安无事”。这样,生活现象中猫与狗、狗与马的真实关系在传说中被巧妙借用,两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也得到了生动合理的解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来宗教人士在这种村际关系的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村之间的结怨、争斗与矛盾的平息均与风水先生(或云游道士)有关。在民众看来,宗教人士无疑代表着一种权威,正是借助其指点,两村“敌对”关系才得以真正形成并最终达成微妙的平衡状态。
       猫和狗是缘何出现在村民的口头叙事之中,成为解释现实之工具的呢?这要从白刘庄的村落历史说起。白刘庄,最初名叫刘家庄。“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刘氏祖先刘海亮叔侄三人从山东昌邑县沟里村迁至广宗,一股在今日白刘庄定居,取名刘家庄。”至于后来为什么叫“白猫刘家庄”,除了传说中的解释,当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当地超过80岁的老人就算长寿,称为“老白毛”。白刘庄80多岁的老人众多,是有名的长寿村,故又俗称为“白毛刘家庄”。因“白毛”与“白猫”谐音,故又讹称“白猫刘家庄”。据村民介绍,原先村里有一座小庙,供奉菩萨,该庙为村中两位“老白毛”所建,为纪念他们,也因村名之讹称,村庙里供奉起了一只白猫。在民间社会,白猫象征洁白淳朴、人兴财茂,猫因谐音“耄”而常作为吉祥动物出现在民间艺术之中。白刘庄修建白猫神庙正是为了保佑村运兴旺、人壮家富。这样,借助这两则传说,白猫出现在了刘家庄人的口头叙事和历史记忆之中,并被冠于村名,成为刘家庄的表征符号。当刘家庄和夏家庄因现实矛盾而产生冲突时,白猫也自然成为影射现实冲突的工具而出现在传说之中—白猫成精,夏家庄因此而屡发怪异事件。作为猫的天生对头,狗在这时自然被夏家庄人所利用,作为克制白猫的神灵动物。于是,黑狗成为夏家庄的代名词,“黑狗夏家庄”因此而来。由此,两村之间的斗争不断升级。可见,借助风水先生的阐释话语,两村村民是以一种“冤冤相报”的叙事框架来讲述村际之间的恩怨,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不可知的现象。
       传说是关于历史的叙事,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传说的创作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特定的地方事物为依据的。白猫黑狗的传说当是基于刘家庄和夏家庄过去村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它一旦形成,便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不断对民众的生活与心灵世界进行建构和调适,两村也隔阂依旧,互不往来。传说既是对两村关系缘何如此的建构和解释,也是对两村敌对关系的一种强化。由此可见,传说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文本,而且是一种在现实中运行的文化。“口头叙事并非单纯地反映了事物、风物或历史,而是建构和调适了村落传统;并非仅仅作为文本在平面传播,而是作为文化在立体运行,从而与村落传统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完整的社会性传承。”也就是说,传说既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历史——它反映的是当时民众生活世界的真实;又是一个工具,可以建构历史——它形成与传承的过程,即是它建构历史的过程。正是白猫和黑狗的传说建构和解释了两村的村落关系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惠嘉]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下一条: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
   相关链接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常莹莹]民间口头叙事与地方风物互构
·[王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口头叙事及其保护标准·[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鲜益]口头叙事与身体叙事中的凉山彝族巫舞文化形态
·[兰玲]浅谈民间口头叙事的传承与文本特征·[黄若然]口头叙事的重复结构
·[谢红萍]口头叙事、景观再造与文化的再生产 ——以山西万荣笑话为考察对象·[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凯瑟琳.博兰]“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口头叙事研究中的阐释冲突·[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胡仁乌力格尔研究逐渐展开 蒙古族民间文化瑰宝绽放光芒
·“口头叙事研究的途径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日]西村真志叶 著:《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
·[李生柱]口头叙事·村落信仰与村际关系的建构·“首届维吾尔民间达斯坦国内研讨会及达斯坦展示会”在新疆大学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