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惠嘉]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作者:惠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05 | 点击数:3747
 


       七、民俗学—民间文学中的“文本构境”
       人类学、语言学、哲学领域语言本质观的重大转折(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同样影响了美国民俗学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论文集《重新思考语境:作为交互现象的语言》序言结尾部分,编者这样写道:“我们现在认为,语境和言谈共处在一个互动的自反关系之中,语境不是静态的言谈环绕带中的一系列变量,在言谈及其所生发的阐释性工作中,言谈塑造语境和语境塑造言谈等量齐观。”尽管编者认为言谈塑造语境和语境塑造言谈同等重要,亦即所谓“语言受社会行动和人类对这一行动的理解的限定,同时也用来塑造这一行动和理解”,但是出于对传统观点单纯强调语境决定性的补充和纠正,该文集收录的文章都更侧重讨论言谈对语境的构建作用,这一点,我们从“重新思考语境”的书名中也可管窥一二。
       玛丽·赫夫德(Mary Hufford)在《语境》一文中指出:“在叙述的过程中,意义和真实性应运而生,随机的、分离的片段被一个个安置进想象的‘整体’当中。叙述是一种强大的资源,它将人置身于整体之中,将叙述主题放进一个连贯的、包括开始、中间和结束在内的时间框架之中,它还鉴定了其主题的真实性。许多叙述类型都可以建构出某个语境,令处于该语境中的文化作品具有意义,历史叙述就是其中最强有力的一种。”这意味着,文本不再是静态的书面材料,而是一种具有语境建构能力的语言行动或语言事件。
       对此,赫夫德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本世纪初,在新河地区的斯图亚特镇发生了一次意外爆炸,夺去了85个人的生命,这场灾难使得当地出现劳动力匮乏的情况。该小镇遂被改名为“洛赫盖利”。改掉一个名字,抹去一段历史。针对这种现象,新河小镇的一位老居民是这样解释的,“你给它改个名字,人们便忘记了过去。”

       小镇原有的命名“斯图亚特”不仅仅是对地理意义上经纬坐标定位空间的指称,还意味着灾难之地的意义语境;以此,由“斯图亚特”更名为“洛赫盖利”也就不单单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名字变更,同时也是对灾难之地的语境解构,意味着藉此建构了一个没有灾难史的新的生活语境,并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改变劳动力匮乏的状况)。“在不断地建构和解构语境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话语是如何不择手段地图谋同一个物理空间的”。换句话说,小镇居民不仅是生活在一个时空延展的地理空间,更是生活在一个由地名所建构的意义空间,正如赫夫德所言:“各种名字将物质的世界压缩进了文化当中。定位给他表演的地名赋予了语境……名字的意义从想象流转到了现实当中,为讲述人提供了语境……语境是由片段组成的一个整体,它是有形中的无形。”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对于民间文学的参与者而言也并无不同。对于这一点,刘晓春在语境研究的相关讨论中亦有所涉及,他指出:
       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旧社会曾经广泛流传“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地主与农民,是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相对于地主,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广大农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抗争。河北唐山的一位老人说:在旧社会,我们这些扛活的,最爱讲韩老大和五娘子整治地主的故事。我们讲这些故事,不只是为了开开心。我们有时也想,人家敢跟财主斗,咱们为啥就不能整治整治东家?所以我们就算计开地主了。“长工斗地主”故事中的“嘴会转”、“铁算盘”之类的母题,相对于社会生活现实,其实是民众在文本中建构出来的想象的“颠倒的世界”。通过长期的、不断地讲述,它们有可能对社会生活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并不是对农民外在生存环境的“客观”反映,而是由文本开启的一个与“真实”日常全然相反的生活语境。不过,笔者认为,与其将其称为对“现实生活的戏仿”,不如视之为文本所建构的一种对现实生活具有影响的、指向道德、自由、正义、公平的意义语境,这也是语境研究自身所承载的价值诉求。
       至此,文本已不是完全取决于语境的被动性存在,而是以语言为存在方式、具有语境建构能力的行为或事件,具有其独立性。这也就意味着文本在一定意义上有稳定性,有能力跨越时空性语境(客观语境),并在不同的时空中开启新的意义空间(主观语境)。这里,本文并非否定客观语境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是强调客观语境研究固然有其效度然亦有其限度,由此提出另一个此前我们重视不够,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新的语境研究向度(亦是文本研究的向度),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明确的。


(原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
(注释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王丽清]论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
下一条: ·[李生柱]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蔡小丽]商业化语境下钟馗信仰民俗的发展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