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发展,则是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据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观点是: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无疑是在当前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大众对美好休闲生活的消费需求,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旅游消费的多元审美需要和供给品质的背景下,可积极尝试并大力推进的一种生态文化策略及路径。这一构想不仅从根本上契合了旅游文化作为审美体验形态的本体内涵,也彰显和突出了非遗资源内在的文化特质与本质规定。
一、文化创意是激活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的新动能
众所周知,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变革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把文化创意作为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选择与立国方略予以大力倡导和推动。无论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看,还是从促进文化产业的作用看,文化创意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显著事实所证明。准确地讲,当代社会已进入以体验经济、符号经济、审美经济及梦想经济为核心的时代。而文化创意之所以能构成激活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的新动能,正是由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非遗资源多样化文化属性及功能所决定的。
从文明发展的历程看,人类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它体现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从前现代的石器制造、神话传说、彩陶工艺及民间技艺的展现,到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现代工艺革新及空间景观设计等,无一不是人类创造的标志和结晶。与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方式相比,当代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生产的时代,而这一时代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经济效用的方式亦发生了更为根本和更为快捷的变化。这是一种以文化和知识的创新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生产与创建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更多依赖的是与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媒介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把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和生产,提升、凝炼和聚焦为文化观念和对象内核的创新性发现,这便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它以观念创意作为生产的焦点和关键,所触及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提升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巨大动力源。由此看,所谓文化创意,正是以文化观念发掘文化资源多元价值,并为产品和服务注入鲜活文化元素(观念、情感、品位),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标识的过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存中活态而丰富的资源体,有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的巨大空间。其原因在于,它是表征民族文化血脉、根基和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的形成和发展更多依赖历史、民族及地域空间中的文化积淀和氛围,历史传承中丰富的文化表象符号和人文思想内涵的生成,赋予非遗资源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价值,并为文化创意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土壤条件和灵感来源,像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这些极为民间化的非遗生产,正是由于传承人对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坚守,才能够使其得到世代传承和延续。正如艺术界评价非遗大师库淑兰的剪纸作品所指出的,她的剪纸创作虽然是真实生活的形象写照,却保留着原始艺术所固有的那种实用和纯净,它给社会呈现了一种多元文化的矿脉。这其实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最恰当的概括。非遗资源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存,与人的生活和生存具有高度的契合及同构性,而要保持这种文化的生命精神就需要不断通过创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变革与人的审美需要的变化。诚如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变化及更新一样,非遗资源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被激活。
二、以审美创意提升非遗资源旅游审美的复合价值效用
对非遗资源的文化再生产与利用而言,以审美创意提升其旅游审美的复合价值效用,可能是一种值得积极尝试的实践性策略或路径。其原因在于以往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经验借鉴及其对旅游业审美属性的重新认识。客观而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和分类,虽然不尽一致甚至各有特点,然而,对这一系统中审美与艺术核心地位的肯定却是共同的。日本视文化创意产业为“感性产业”,我国台湾地区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文化艺术核心事业,甚至提出“生活美学”产业概念,以创意整合生活产业之核心知识,提供具有深度体验与高质量美感的产业形态,并通过运用生活的美学创意,将创意、设计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整合,开拓既有产业的新商机,进而提升人的生活品质①。而所谓体验经济、审美经济的提法,正表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学生产的重要性。其审美生产力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生态、伦理及日常生活和休闲等诸多领域,并且以空间拓展和跨界融合开展种种新的构造。正像美国学者Postrel在《美学的经济——美国社会变迁的32个微型观察》中所表达的,今天,美学变得如此重要,为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工程师、地产商、管理者都在重新审视美学沟通与美学趣味,21世纪是美学经济的时代,而新美学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多元风格的并存①。由此说,审美创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性要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就已经开始充分利用民间文化与非遗资源,精心打造和构建富有浓郁的生活质感与品味的独特美学空间,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在龙仁市建立的国家民俗村,集民居、民俗、工艺、展览、传统艺术表演、非遗产业展示、养生、休闲、饮食、购物、游乐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极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以民俗和非遗资源驱动旅游业效益增长的典型个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而作为国内第一个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族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景区,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创建和运营模式,也是通过充分利用发掘和拓展非遗资源及民间艺术的多元化价值含量,提升其人文认同和审美体验功能,最大程度释放空间审美的复合效应,成为国内较早利用非遗和民俗资源激活旅游市场的生动案证。如上经验表明,由于非遗和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生活的历史积淀和结晶,它既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与本真性,又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记忆和信仰,是活态的文化呈现与传承,容易唤起人的认同性反应和体验性接受,因而成为有内涵、有温度、有灵魂的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和方向,其出发点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引导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这种理念的确立,既肯定了旅游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和幸福感获得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构成满足审美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整个经济结构注入活力的重要动力机制和来源。因此,有效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审美创意和构建以“生活美学”为主旨的多元审美景观和空间,最大程度地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审美效用,彰显其复合审美价值及功能,则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考是,创意产业有独特的价值链,通过创意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是关键,这就需要对非遗资源的审美利用与全新的商业业态植入高度融合,即促使非遗资源的审美空间布局和展示与画廊、餐厅、咖啡馆、酒吧、生活美术店铺的有机结合。而加强产业链两端的内容与品牌服务的开发与运用,则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这需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的多维属性,开发和拓展其旅游审美的多元性能与空间。例如,利用非遗的生活属性展现其生活美学的多层次空间与品位;利用非遗的活态属性,发掘其审美体验的丰富性内涵;利用非遗的技艺属性,展示其审美设计的独特价值;利用非遗的艺术属性,彰显其审美表现的情感魅力;利用非遗的娱乐属性,体现其审美享受的快乐功能等。如果能真正释放出审美创意的无限力量,并最大程度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对促进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来说则成为一种可期待的愿景。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5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