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作者:孟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3 | 点击数:13576
 
  陈氏太极拳:常态化推广多渠道传播
  数百年来,陈氏太极拳世代沿袭,不断发展,深受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2006年,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文化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积极开展挖掘、整理、宣传、展示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2005年起,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着手对陈氏太极拳的相关历史文献、珍贵史料等进行精细化挖掘、收集,对历史渊源、传承谱系等进行严谨的调查考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2009年,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承谱系等进行查漏补缺,搜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目前,该中心已建立项目档案100余册,挖掘、搜集陈氏太极拳相关书籍文献500余本,实物资料近3000件,均存放于位于温县陈家沟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太极拳博物馆。2014年,该中心成立了太极拳数据库建设专项工作小组,搜集查阅文字档案1万多卷、视频材料8000多盘、图片资料3000多张,最终录入数据资源22.2G。
  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太极拳发展战略规划》《关于在全市推广普及太极拳活动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强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协会的建设,推动太极拳的常态化传承。目前,陈氏太极拳有省级展示馆1个、市级展示馆1个、省级传习所4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家、市级非遗研究基地1家、市级非遗社会传承基地3家、市级传习所2家。当地成立了太极拳协会、陈氏太极拳协会、杨氏太极拳协会、和氏太极拳协会、吴氏太极拳协会等群众社团,全市习练太极拳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有关部门还多次组织开展太极拳大师公开课,开办名家大讲堂,线上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量达数万人。此外,当地每年定期举办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交流大赛和网络视频大赛,吸引了国内外1000多家馆校、协会和大批爱好者参与,粉丝达30万人次。
  焦作市还将陈氏太极拳作为必修课纳入温县中小学。2014年,有关部门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编辑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十九式、三十八式《太极拳普及读本》,并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发放;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对焦作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太极拳文化及陈氏太极拳十九式、三十八式的教学培训;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开展培训、收徒,并对偏远地区太极拳协会学员开展培训。截至目前,焦作市500余名太极拳师在海内外开办太极武术馆及加盟武馆640余家,每年赴国内外开展授拳活动达600余次,助推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承普及。
  焦作市构建了全方位的太极拳传播方式,例如,举办“2017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此项活动在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启动,沿“一带一路”,在国内165个城市和国外25个国家的30个城市开展传递演练。活动期间,太极圣火在百城连续传递,太极拳爱好者热情高涨,共有1000万人参加展演。同时,借力国际、国内各类主流媒体,全方位宣传太极拳文化,先后在《探索发现》等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中播出太极拳节目30余期。
  与此同时,焦作市注重加强理论研究,组织开展了“中国河南国际太极拳文化研讨会”“焦作市太极拳文化研讨会”“中国首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等多项研讨活动;组织专家、传承人编撰了《太极拳普及读本》《太极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共出版了300多册图书及600多套光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6.6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周春雨]论鲁迅的故事观及其《故事新编》诗学实践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梦雅]“绣”的能动性·[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