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作者:孟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3 | 点击数:13613
 
  热贡艺术:实施整体性保护助推精准扶贫
  热贡艺术是以青海省同仁县为核心区域,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以及传统知识为内容的造型艺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热贡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热贡艺术在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人才培养、宣传推介、脱贫致富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热贡艺术传承群体以同仁县为核心,辐射发展到尖扎、泽库、河南三县。热贡艺术项目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共命名热贡艺术保护传承基地5家,建成热贡艺术传习中心30个,认定热贡艺术传承示范户100多个。热贡画院、热贡龙树画苑、热贡民族文化宫、仁俊热贡泥塑院等10多家热贡艺术传习中心已经成为黄南藏族自治州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游客达30余万人次。
  为保护传承热贡艺术,当地成立了相关协会,规范行业管理,相继成立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同仁县唐卡商会等组织和机构,提供业务咨询、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开展技艺培训、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活动,加强与国内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协调和合作。
  自2008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当地以整体性保护为抓手,逐步提升项目品质。在资金保障方面,青海省财政厅近年来对黄南藏族自治州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对热贡艺术等非遗项目从保护传承、培养人才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从2011年起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每年设立专项基金200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宣传交流等。经统计,近年来州、县政府已累计投资逾3.7亿元。其中,投资1.8亿元新建州、县博物馆3个;州财政投资300余万元用于开展热贡唐卡绘制大赛、雅顿藏戏艺术节;同仁县投资1.6余亿元用于新建热贡艺术传承展示基地、吾屯村博物馆等。
  为保证热贡艺术的健康发展,当地制定颁布了《热贡唐卡青海省地方标准》《热贡唐卡矿物颜料——绿松石》等6种矿物颜料企业联合标准和《唐卡中矿物颜料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能谱法)》,并开展了唐卡矿物质颜料检验、唐卡二维码身份识别信息设置工作,初步建立唐卡质量追溯体系。
  当地注重传承人培养,不断发展壮大非遗从业者队伍。打破了热贡艺术传承“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从家族封闭式传承走向开放式传承,形成了寺院、村落、家庭、传习中心、协会、学校多渠道传承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支持传承人兴办各类传习馆所,通过免除学费、食宿费,发放补助的形式招收学徒进行传承,建成集教学培训、设计制作、展示收藏、宣传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热贡艺术传习中心30家。热贡艺术项目每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热贡艺人已从5年前的8000余名增加到现在的1.3万余名,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通过非遗助推精准扶贫,不断探索文化致富路子。传习基地、综合传习中心和民间艺人在招收徒弟时,首先考虑困难家庭、残疾家庭等贫困户的子女;唐卡、堆绣、泥塑、石刻产品销售已成为同仁县吾屯、年都乎、加查玛、郭麻日、尕萨日村群众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统计,同仁县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98%,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5000余元增长到目前的3万余元。年都乎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3000余元增长到1.5万元。在吾屯和年都乎村,随手推开一家农户门,即可看到“家家作画、人人从艺”的繁荣景象,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致富先进村。
  当地通过打造文化品牌,使热贡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通过政府的主导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热贡艺术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已成为对外传播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青海省政府连续举办了5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黄南藏族自治州连续举办4届“中国·热贡唐卡绘画大赛”,同仁县政府举办了两届热贡艺术节活动。除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全国热贡艺术巡回展、热贡艺术精品展等,热贡唐卡相继在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泰国、蒙古国等国亮相。此外,还相继出版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热贡唐卡》等学术著作,注册了热贡、安多唐卡、尕藏牌唐卡、仁俊泥塑等系列商标,为生产性保护保驾护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6.6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周春雨]论鲁迅的故事观及其《故事新编》诗学实践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梦雅]“绣”的能动性·[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