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玢玲教授是我国民间文学界前辈,自1953年师从我国著名民间文学研究家钟敬文教授,就一下子扎进民间文学的广阔天地,她象一头垦荒的牛,在民间文学的土地上乐此不疲的辛勤地耕耘着,半个多世纪里,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成果丰厚。汪老对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不盲从,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勤于实践,敢为人先,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有着独到建树。
一.重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她从典型作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撰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蒲松龄与民间文学》等著作,考证出蒲松龄《聊斋志异》来自民间故事多至160余篇,近期出版的《鬼狐风情》,深入地对鬼文化和狐文化进行研究。在地区文化上最早参加田野作业,多次到长白山踏查,对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民俗研究,对狩猎文化中虎、鹿的研究,对原始文化萨满教都有比较深入的探究。在大量的研究中,纵深明彻地说明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乳娘。
二.善于综合运用知识。她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立体地、综合性地研究了虎文化,出版了《中国虎文化研究》一书,填补了虎文化研究的空白,被认为是“虎文化学”的开创性著作。
三.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在《中国婚姻史》著作中,以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氏族、家庭、婚姻形态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婚姻形态的发展、变革、寻找其经济制度,文化政治因素,总结了几千年中国历代婚姻演变的规律,揭露宗法制度酿成封建婚姻,是制造男尊女卑思想的总根源。敏锐地提出:只有坚定地、不停顿地肃清源于封建宗法制、传统观念影响下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才能真正取得现实社会中的男女地位的平等。这部历史性专著里破天荒地写进了历史上各民族婚俗,从女性立场沥血书写的妇女生活史,视角新颖独特,被专家学者誉为“近百年来研究中国婚姻史最出色的著作”。她在深入研究中提出:中国较早就有“情人节”。在每年的“七月七”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就体现出“情人节”的思想。
四.勇于开拓,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全国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民俗学被贬为“资产阶级伪科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汪玢玲第一个打破禁区,写了《民俗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纪念五四运动(发表在《民间文学》1979年5月号)。正确评价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民俗学活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应正确的对待历史,予以继承。为民俗学复兴和20世纪80年代新发生的文化寻根热浪的兴起,发挥了打开坚冰、鸣锣开道的先锋作用。
汪老性格开朗、乐观、执着,虽年已过八十,仍然有许多写作计划。中国古籍出版社正与汪老先生商谈《中国虎文化研究》第三版事宜。最近又出版新著《贝叶赋》。这是汪老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欣赏到:高三十余米,具有80多年树龄,而用80多年岁月开出一次大花的贝叶树,为此而撰文一篇。汪老在书中赞美贝叶树:
其干弥高,不可仰视;
其花如玉,雄冠晶莹;
其叶如掌,伸伸绿屏;
其气如神,蝶鸟其惊!
在赞美贝叶树时,汪老又抒发自己感想与追求:
贝叶花已发,波涛笔底惊。
汪老正象那贝叶树,虽已花发,耄耋之年,她依然在民间文学的园地上笔耕不辍。如果说她的《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那么《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一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家来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专著,《中国虎文化研究》一书追溯虎文化比龙崇拜还早,是具有中国神话学研究学术价值的新发现,所主编的长篇巨著《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民间文学集大成之作。汪老的诸多研究成果与作品多具有开创意义,多数为获奖作品,受到民间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与尊敬。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庞淑华)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