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千年史诗见证民族团结
  作者:张玉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5 | 点击数:6447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传唱格萨尔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教育方式,民间艺人还在创造新的内容。”青海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青海省《格萨尔》学会会长角巴东主希望进一步挖掘整理,一方面继续丰富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说唱艺术,传承人是核心,不同传承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正是格萨(斯)尔的魅力所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建议,把握其传承规律,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保持其生命力。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次旦扎西深切感受到对说唱艺人抢救性记录的重要性:刚整理完说唱老艺人扎巴的25部《格萨尔》和1000小时说唱录音带后,老人就去世了。现在又开始整理新秀艺人斯塔多吉的说唱,他能说唱100多部,其中20部属于孤本,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抢救、整理、录制和翻译他的系列说唱本。
 
  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在我国2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中,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唯一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指出,未来还要保护优先,体现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其孕育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叫史诗,史诗有两大特点,一是主题的崇高性,讲的都是英雄和人类和平、统一、团结、平等的大主题;二是内容结构的宏大性,包含诗词歌赋句等不同叙事门类,涵盖社会、经济、历史、宗教等多个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看来,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更是全人类的文化。以这次出版《大全》为母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化传承故事、讲好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
 
  格萨(斯)尔歌颂英雄和人民,歌颂正义和勇敢,歌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歌颂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生活的珍惜与追求,把宏大的主题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讲出来,兼顾崇高性和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传承,也激励广大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喜饶尼玛提出要学习和挖掘英雄史诗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此外,要进一步挖掘古老史诗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9月1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敦煌研究院“牵手”故宫博物院 共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
下一条: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