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
——以中国动画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作者:许思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08 | 点击数:8360
 

三、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源自民众生活,通常与衣食起居、节令习俗、信仰祭祀、游戏娱乐相关联,具体的表现形式有竹编、泥塑、剪纸、皮影、版画、农民画等。民间美术类的非遗保护,通常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这是因为对于民间美术的理解,往往只关注其表层具化而成的作品,忽略了其背后的非物质文化特性。“民间美术在形式上是视觉艺术,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相。所谓‘生活相’,就是生活的样子或样式。”

  (一)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记录

  中国动画电影从发展之初,就不断地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料,而正是由于吸收了剪纸、窗花、皮影、等多种美术样式,中国的动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称为“美术片”,足见其与民间美术的关系。纵观动画电影中的民间美术,大部分属于视觉艺术形式上的“借壳”,而描写金山农民画的《画的歌》却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在“动态”保护的过程中,将金山农民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画的歌》案例分析

  《画的歌》导演阿达,摄影蒋友毅,剪辑肖淮海,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同年“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授奖大会上放映引发轰动,后又制成拷贝发行到中国驻外使馆,广受欢迎。

  农民画与动画电影的结合,并非《画的歌》所独创。1959年由何玉门、王树忱导演的《壁画里的故事》就是根据安徽邳县农民战胜“旱灾、水灾、风灾”三幅壁画为基础改编而成,是农民画第一次高潮时期的主要形式。在当时反映现实斗争、歌颂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影片之所以采用壁画的形式,是为了贴近农民生活,采用其熟悉的表现手法,实现宣传目的。而《画的歌》的导演阿达(徐景达)并未留下具体阐释,但根据参与影片的创作人员的回忆,这部影片中的金山农民画已不单纯是创作素材,而是影片的创作对象。正因为这种创作初衷上的差异,《画的歌》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影片的创作手法。

  影片的诞生主要源于阿达的灵感。20世纪七十年代,金山农民画逐渐成型,1978年“全国农民画展”在北京召开,金山农民画崭露头角。1980年4月,“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当时阿达与经常合作的一些主创人员聊起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提出可以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影片。而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吴彤章与阿达同为美协会员,两人早就相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拍摄这部影片的缘起。在动画电影界,阿达素以求新求变著称,他参与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执导的《三个和尚》、担任造型设计的《猴子捞月》等,无一不在动画手法上有所突破,他对金山农民画的呈现自然也不落窠臼。以往对于类似题材的处理,或是采用纪录片的方式,虽有镜头的推拉,但总体属于静态展现。或是如《壁画里的故事》,以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吸收其中的造型元素进行再创作。然而,阿达却捕捉到了金山农民画的特殊风格与特征,让这种绘画形式“动”了起来。

  金山农民画在草创阶段,曾一度将民间工匠艺人列为创作主体,但吴彤章却感觉他们受绘画陈规影响,作品缺乏个性。1977年在采风过程中,吴彤章发现农村老年妇女还保留着不少绣品,他感觉这些农村妇女的头脑中蕴含着农民画真正的宝库。果不其然,正是在这些农村妇女的手中,诞生了以剪纸、刺绣、灶壁画、蓝印花布等为基础的金山农民画。画作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通常为民俗生活场的展现,既有特定场合如庙会、婚礼的记录,如陈芙蓉的《九月重阳节》、张凤英的《新郎新娘》;更多的是对普通生活场景如种田、养鸭等的描绘,如曹金英的《村头鱼市》、张新英的《花灶头》。为了忠实体现“生活—民间艺术传统—农民画”的源流关系,阿达在影片中将动画镜头、展现画作的静态镜头、以及记录农民生活的实景镜头相互穿插,完成了对画作的多角度呈现。以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为例:

  这组镜头,将鸭群活动的真实场景,与“荷塘嬉鸭群”画作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动画片段结合,揭示了金山农民画的现实本源。在有些画作的介绍中,影片还对金山农民画创作者的日常生活加以记录,与他们笔下的画作穿插展现,进一步体现了金山农民画与生活的动态关联,揭示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生活相”。

  《画的歌》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将画作与画作产生的民俗生活场相连,在动画片段的处理上,也充分考虑到了金山农民画的审美特征。金山农民画的创作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在创作过程中也不遵循素描或是透视规律,他们往往凭借印象作画,因而会“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和各种物体的特征概念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也常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各种角度,把周围一些感兴趣的东西,都描绘在一幅画中,超越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的表现限度。同一幅画里出现仰视、俯视、平视、侧视、反视等现象,构成了金山农民画的特殊的构图形式。”阿达敏锐地捕捉到了金山农民画这一特点中蕴含的动画元素。一般的美术片,在原画之间通过动画加以衔接达到动态效果,而金山农民画在画作中已经提供了对同一对象多角度的展现,因此无需添加动画就有可能还原出基本的运动模式。阿达带领摄制组成员在金山收集了一两百幅原作,从中挑选出可以构成动画关系的画作局部,再在原作上划分镜头,从‘原画’直接过渡(‘切’或‘叠’)到‘原画’。因此这部影片中的动画片段,全部由金山农民画的原作构成,并未增加一张动画,譬如拍摄鸟的动作,就要从原画中找出各种形态的鸟,低头的鸟、抬头的鸟、展翅的鸟、合翼的鸟,排列组合,逐格拍摄或是叠化相连,形成动画效果。虽然与既有原画又有动画的动画电影相比显得比较“拙”,却忠实地保留了金山农民画的原态。

  在此基础上,阿达本打算进一步挖掘金山农民画中的趣味性、夸张性和叙事元素,拍摄更多的动画电影。他曾经鼓励金山农民画创作者张新英“多画些不同神态的猫,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好玩的故事”,张新英在他的鼓励下,创作了《闹厨房》,描绘了偷食猫、强盗猫、苦恼猫、煨灶猫、爱打斗的猫,虽然是固定的一瞬,却充满了戏剧性。可惜阿达英年早逝,拍摄金山农民画动画电影的计划就此搁浅。

  《画的歌》放映之后引起了各方重视,也产生了一些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部影片的类型归属究竟是不是动画电影。为此,胡依红与钱运达和马克宣分别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论文《从〈画的歌〉看动画电影语言的突破》以及《〈画的歌〉与动画电影观念———与胡依红同志商榷》进行讨论。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中的动画片段所占篇幅有限,基本属于纪录片的范畴。然而正是这些有限的动画片段,恰恰成为了整部影片的亮点。这些动画片段直接采用了金山农民画的原作,未加一张动画,同时又与真实生活场景相互穿插,实现了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活态呈现。虽然影片在拍摄之初并未有过明确的推广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对金山农民画的发展有所贡献,提升了金山农民画的知名度,使得金山农民画成为了金山的名片。影片不仅在国内公映,还被阿达带到了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引起了国际关注。2007年,金山农民画成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早在1981年,《画的歌》就用其特殊的动画手法,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了一条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下一条: ·[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