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作者:白玛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0 | 点击数:7320
 

  选读

  2017年盛夏,我再次回到S村。村落和县城交界的草场区域,原本有一片S村的公共草地,夏天鲜花盛开,冬季时分用来放牧受孕的母牛,可以食草两个月。2017年,几栋高楼已覆盖了这片草场的部分区域;走进村子,央金家原本宽敞的院子前新盖了一栋2层新楼。这是她家出售部分地皮后,外村人所盖造价50多万元的住宅;洛桑以40多万元的价格出售了他在村里200平方米的房屋及院子。如此这般,外村人在S村买房或建房的有26户。地理空间概念的被改变和逐步接纳是牧区城镇化最显性的特征。

  畜牧经济模式的改变依旧在进行:2013年田野期间村落有27户饲养牦牛,到2017年逐渐减少到只有15户还保留着牲畜,弃牧户数还在递增中。其中原因诸多,虫草的高利润回报是显性的驱动力,其次也有因城镇化所造成的草场面积逐渐缩小;而近几十年牧区人口数的增加也在挑战草场单位面积的承载力;牧区新生代的高就学率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畜牧家庭的牧业劳力断层。例如,40岁的洛桑是S村中一户殷实且有威望的人家,除了虫草收入,还饲养有100多头牦牛。虽然从事牧业的主要劳力只有夫妻俩。但三个上学的女儿是这家采挖虫草的主要劳力。不过,孩子们到了高中将无法请假去采挖虫草。这意味着洛桑家的虫草收入将受到影响,同时随着夫妻俩的年龄增长,投入畜牧生产的劳力强度也将逐步减弱,洛桑家也将不得不面临是否弃牧的选择。

  后工业时代对全球的传统社会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加拿大原住民伊哈儿缪特因纽人、亚马逊雨林中的亚诺玛米人、南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布须曼人、纳比米亚沙漠的辛巴人等,这些原住民所经历的不单单是经济劳作的冲击和重构,还有那尊贵的族群集体记忆的碎片化、珍贵的本土经验知识的断层。而他们对天、地、对宇宙的认知似乎与实证主义的“现代”格格不入。

  这种影响不仅只冲向小众人口的群体,还有人口集中的农耕社会:从闫云翔在中国东北下岬村的调研,到詹姆斯·斯科特在东南亚的缅甸和越南农业社会的研究都能看到后工业文明对农耕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社会重构。

  游牧世界对山水、天地有着一套独有的认知体系,故而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心灵认知、组织方式和劳作结构。游牧民族在经历这种影响时其阵痛可能更为剧烈。从非洲的马赛游牧部落到环喜马拉雅山麓的拉乌特族游牧部落,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冲击。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游牧人也行走在后工业文明的丛林中。诸多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正在重构着藏族畜牧社会中原有的一套劳作方式,千年的本土游牧经验知识体系也正在经历考验……不过,如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所说,社会有其一套“小生境”(social niche),一个群体在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例如市场和权利关系)中不断重构、重组的过程中会寻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存的状态,也就是它的“小生境”。虽然弗雷德里克·巴斯门派对“小生境”没有量化论证的“科学”实验数据,但这仍给了我们游牧世界无比的信心。

  2018年2月16日

  于拉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美]马克·本德尔:《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
下一条: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张凤霞]从礼物到商品:豫东郸城县年馍的社会生命史·[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
·[段彤彤]礼单中的花馍·[李全敏]礼物馈赠与关系建构:德昂族社会中的茶叶
·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苏静]仪式中的礼物流动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