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以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为例
  作者:李翠含 吕韶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27 | 点击数:8363
 

摘要:跳皮筋作为一项民间儿童游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探讨儿童游戏跳皮筋的游戏过程和文化象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跳皮筋的游戏仪式和歌谣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跳皮筋可以看作一种游戏仪式,根据游戏的时序划分为开始仪式、过程仪式、结束仪式,各时序阶段都有不同的阈限规定;游戏仪式有特定的场域,在游戏的语境中表达自由和规则并存的游戏精神;跳皮筋歌谣是民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儿童行为模式的文化信息,记录着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其文化象征主要表现在叙事性与文化隐喻,生活性与文化体验,教育性与文化传承等。得出结论,儿童游戏跳皮筋是一种游戏仪式,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含义。由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跳皮筋游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价值,为全民健身和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跳皮筋;游戏仪式;歌谣;场域;象征;文化隐喻;


  民间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映射着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是民族的未来,终会成长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儿童游戏是儿童生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给儿童带来快乐的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也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度挖掘以跳皮筋游戏为代表的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文化、健身、教育价值,为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也称为“跳猴皮筋”“跳猴筋”,是一种儿童游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含义。跳皮筋游戏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实践方式,其仪式规定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应该把仪式作为当地人们认识、理解、解释和描述其所在的世界的文本或符号体系,从而对其加以解读和解释。”[1]近似仪式更多地体现规范、风格或形式,它们与传统的仪式互为表里,对模式行为的探索与传统仪式范式的研究实际上并无严格的界限[2]。根据凯瑟琳·贝尔的提法,近似仪式可分为正式行为、传统行为、恒定行为、规则支配行为、神圣象征行为、表演6种。跳皮筋游戏有着严格的仪式规定性,它是一种“规则—支配行为”的近似仪式,是程式化的规定,是儿童世界中的一种身体实践的展演。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儿童游戏跳皮筋为研究对象,通过CNKI数据库的CSSCI、核心期刊、优秀硕博论文等为来源,以“儿童游戏”“游戏仪式”“跳皮筋”“儿童歌谣”等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46篇(截至2018年2月)。另外,本研究还通过博客、微博、跳皮筋吧、论坛等渠道全面搜集了大量的跳皮筋的基本信息,为研究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帮助。

  1.2田野调查法

  为搜集跳皮筋歌谣资料,整理跳皮筋游戏过程,笔者先后走访了北京、山东、四川、广西等地的多所中小学,通过实地调查、观察、面谈、访问等途径搜集图片、录像资料,对儿童游戏跳皮筋的技法、规则等内容进行调研,访谈参与游戏的儿童,记录儿童玩游戏时的歌谣,为跳皮筋的方法、跳皮筋游戏仪式及跳皮筋歌谣的整理、搜集提供依据。

  1.3访谈法

  访谈地点为紫竹院公园和国家图书馆,据考察,儿童游戏跳皮筋在20世纪50—90年代较为盛行,所以将访谈对象锁定为童年在此年代区间的人,以21~60岁的女性为主。共计访谈36人,男性6人,女性30人。访谈内容以跳皮筋游戏的玩法和歌谣为主,受访者的童年生活分布在北京、重庆、新疆、内蒙古、山西、山东、黑龙江、浙江、吉林、重庆、广东、湖南、四川、甘肃等地,受访人群的年龄阶段分布见表1。

  表1受访人群年龄阶段分布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
下一条: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相关链接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
·[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
·[吴新锋]民为“自由”歌、学为“自由”作·[刘旭青]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茶俗及其活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