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的血液”:二十一世纪后CHINOPERL Papers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参与学会和期刊成立及早期建设的老一批学者们相继离世,CHINOPERL学会及CHINOPERL Papers编委会主要成员更新换代。2010年,编委会成员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一批已经发展成熟的年轻学者加入编委会,编委会成员更具全球化特征,包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和中国的学者,成员们的专长领域也得以拓展,这为CHINOPERL Papers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基础,其在内容、数量、体裁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自CHINOPERL Papers成立至2009年,期刊一直没有完善的栏目设置;随着期刊文章数量的增多,从2010年开始,期刊开始将投稿分为文章、翻译、资料、会议报告、表演评论和书评等,所增加的新栏目“资料库”介绍《俗文学丛刊》《故宫珍本丛刊》等文献中与学会相关的资料。CHINOPERL Papers自2013年起改名为CHINOPERL:Journal of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每年发行两期,在保持过去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期刊的发文取向。
这一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加入中国研究的学者们在学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他们的学生也已从高校毕业,成为美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新生力量。与80年代进入中国研究的学者相比,新一代研究者具有更加宽松和优越的社会和学术条件,而且他们通常在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他们在继承前人衣钵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更广的研究。
Levi Gibbs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学者。Levi Gibbs(葛融),于1998年至2002年在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并于1999-2000年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学习。2002年至2003年获得福布赖特奖学金,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后师从Mark Bender,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完成其博士毕业论文《歌王:传统、社会变迁及一个北方山西民歌歌手的当代艺术》(Song King:Tradition,Social Change,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a Northern Shaanxi Folksinger)。Levi Gibbs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西部民歌,他在研究中十分注重民歌歌手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多重身份。Levi Gibbs于2012年从CHINOPEREL Papers的编辑助理提升为副主编,和David Rolston(陆大伟)一起对CHINOPERL Papers从栏目、内容、体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CHINOPERL Papers更加丰富和完善。
此外,随着美国高校及相关专业在国际学术界地位的提升,其较为优越的学术平台吸引了一批曾在其他国家供职的学者,CHINOPERL Papers也因此吸引更多的学者将其作为成果发表平台,这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Wilt L.Idema(伊维德,1944-),荷兰人,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专家,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白话小说:形成时期》(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the Formative Period,Leiden,1974),与奚如谷合作的《中国戏剧资料,1100年-1450年》(Chinese Theater,1100-1450:a Source Book)等著作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Wilt L.Idema于2000年从荷兰莱顿大学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担任中国语言文化教授,于2010年正式加入CHINOPERL Papers编委会,并将研究领域逐渐向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拓展,加强了与美国学者的合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其在美国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内容而言,无论是CHINOPERL Papers还是CHINOPERL:Journal of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都遵循了学会建立之初的研究初衷,即包含经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突出了表演者的重要性,针对不同表演者的介绍和分析增多,展现出新时期表演研究向“人”的转向。同时,宝卷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再次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2012年,Wilt L.Idema回顾了过去英文世界的宝卷研究,2014年和2016年的期刊均报道了有关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的会议内容,
2000年之后,CHINOPERL Papers上刊登的文章逐渐从对文学类型的介绍、文艺表演的评述和调查研究的报告转向多学科、多理论且具有问题意识的综合性研究。性别研究、空间转向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融入到中国民间文艺的研究中。此外,CHINOPERL学会从一开始就以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艺为核心,随着现代技术和城镇商业的发展,2000年之后的学者就现代技术与文艺研究、保护和传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Margaret B.Wan在2002年CHINOPERL年会上组织了数字时代口头表演的圆桌会议,Mark Bender《中国民间传统与数字影像》、Margaret Baptist Wan《印刷与网络时代的口头表演》、Fan Pen Chen《数字技术与口头传统的记录》。
Margaret B.Wan(包美歌),先任职于美国犹他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晚清时期中国文学与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学、表演传统、文化史等。Margaret于1989年至199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英文,并在此期间深受中国文化濡染。她于2000年获得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博士学位。Margaret曾获得多项项目资助和奖金,出版《“绿牡丹”与中国武侠小说的兴起》,与Roland Altenburger和Vibeke Børdahl合著《扬州——个文学中的地方:中国文化史中的本地》,与Vibeke Børdahl合著《中国大众文学中口头表达和文字书写的互动》。Margaret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关注“空间”和“地点”在民间文艺和古典文学中的构建,特点之二是十分注重现代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数据库,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她绘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空间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小说的空间观念。2014年,在CHINOPERL年会中,她组织了“民谣与戏剧,地方与跨文化边界”专题。
如今,CHINOPERL学会作为北美地区中国演唱文艺研究的重要聚居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其中,无论是国籍、年龄还是专业,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时代而生的CHINOPERL始终关注最前沿的文艺现象和理论,保持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在注重回顾和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保护活动也进行了讨论。
结语
过去,学者在梳理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将目光主要聚焦于本土民俗学者的研究,较少关注海外学者对中国民俗的研究,以及他们的研究对理解和认识中国民俗的启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术研究逐渐突破地理边界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交流逐渐频繁,在中国学者“走出去”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进入中国进行研究,并产生了大量影响中外的学术成果。
CHINOPERL不仅是学会和期刊,更是一个囊括了北美地区中国演唱文艺的大本营,为年轻学者提供学习和发表成果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了美国国内的中国演唱文艺的教学和研究,因为研究者们个人的努力,使中国演唱文艺在不同高校扎根。但是,由于CHINOPERL介于曲艺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之间,因此过去的学术史梳理中并未对其予以重视。但是,对这一学会及其期刊的梳理,可以发掘更多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史,北美学者在进行中国文化研究时的方法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出“本土化”的理论。同时,学会创始时有关类型学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对民俗的分类标准。
美国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就是文学研究如何与表演研究相结合,如何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国民俗研究。值得称赞的是,学会的成员不仅是研究者,也是文化实践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熟练掌握了中国戏剧、说唱及故事讲述等方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者们的努力促进了中美学术研究及文化的互动,在建设全球化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中国民俗为对象,“以人为本”的梳理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艺学的发展。
(原文载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