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华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图景及其动力学
——评岳永逸《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作者:李华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1 | 点击数:6824
 

摘要:岳永逸教授的新著《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对于推进对中国“乡土宗教”的研究和理解中国宗教有深远的意义。《行好》一书提出的“乡土宗教”“无庙的宗教”“人神一体辩证法”等概念工具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对乡土宗教动力学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该书发现并阐释了中国“乡土宗教”研究范式的认知黑洞——家与庙之间的伸缩和双向动态转换机制,诠释了“家”与“庙”让渡的辩证法,并首次明确提出“人神一体的辩证法”,阐释了包括“乡土宗教”在内的乡土的逻辑——“行好”,为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造神、造神运动及新兴宗教运动提供了洞见。

关键词:乡土宗教;“无庙的宗教”;“家”与“庙”;“人神一体的辩证法”;宗教动力学;


  岳永逸教授的新著《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属于十年磨一剑式的著作,锋芒毕露,新见迭出。掩卷沉思,笔者以为该书对于推进对中国“乡土宗教”的研究和理解中国宗教有深远的意义,将该著作放在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中,其重要性和意义才能得以更好地呈现。

  一、中国无宗教论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张力

  自明末传教士步入中国,“中国有无宗教”这一问题就成了中西各方争讼不已的问题。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梁启超发展了中国无宗教论。梁启超说,“中国是否有宗教的国家,大可研究”,“在中国,宗教史———纯粹的宗教史———有无可能,尚是问题”。(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就被认为是中国无宗教论的代表人物,证据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这是近年来几个学者的结论。”(2)

  由此看来,梁启超和胡适似乎是“中国无宗教论”的坚信者。仔细阅读梁启超著作以上引文的其余部分,我们会发现梁启超思想中的矛盾,即梁启超一方面认为中国是无宗教的国家,同时却认为,“崇德报功”的观念和事例是宗教史中很精彩的部分。梁启超说:“可以说,中国人实在没有宗教,只有崇德报功的观念。”(3)仔细阅读胡适的《名教》(4)一文,可以发现,将胡适作为中国无宗教论的代表完全是个误会。(5)胡适虽赞成中国没有宗教(在他看来,儒释道要么衰亡,要么受冷落),但他认为中国还是有一种宗教———即“名教”(6)。在胡适看来,名教———对文字魔力的崇拜———对中国各阶层的人影响深远,类似巫术一样的名教就是中国的宗教。虽然梁启超和胡适试图概括的宗教现象存在差别(梁启超侧重“崇德报功”和人神关系,胡适侧重中国人对文字魔力的巫术式的崇拜),但是,两人都指出,在儒释道之外存在大量的宗教现象,两人都试图对在大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与众不同的宗教现象进行概括。

  对中国民众是否有宗教信仰、中国是否存在宗教,梁启超和胡适两人的思想中均不乏矛盾之处。这反映出运用西方学术概念工具剖析中国社会事实尤其是宗教事实的困难,也反映出名与实之间所指、能指的张力和矛盾。然而,西方学术话语和背后的思维定式是近代以来的研究者无法完全摆脱的思维框架,区别只在于选择这个西方学术概念工具还是另外一个概念工具,区别只在于使用概念工具时有无明确的自觉意识和警惕性。

  面对名实悖离、面对西方学术概念工具和中国宗教事实之间的张力,学者采取了不同的概念来概括这一信仰事实,使用迷信者有之,使用俗信者有之,使用民间信仰者有之,使用民间宗教者有之,使用弥散型宗教者有之。其中影响深远的是迷信、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和弥散型宗教这四个概念。迷信一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民间宗教在历史学界较为通用,指的是制度性的秘密宗教。民间信仰这一术语,流行在民俗学界和宗教人类学界,强调信仰的主体是与官方有别的民间和大众。弥散型宗教这一概念的使用者多为宗教学者和宗教社会学者,强调的是神学、崇拜对象、信仰者渗透进世俗制度并成为世俗制度一部分的宗教形态。(1)随着杨庆堃所提出的弥散型宗教之流行,学界多将民间信仰归属于弥散型宗教,将两者等同或认为两者存在种属关系,忽略了两者指称对象的不同。(2)

  名实不符严重影响了对宗教信仰的理解。然而,对遍存于民众生活中且上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宗教现象,该如何界定,又该如何解读呢?岳永逸的新著《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无疑做出了尝试,且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下文尝试分析《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所提出的“乡土宗教”“无庙的宗教”“人神一体辩证法”等概念工具的内涵、外延及其解释力,评析其对乡土宗教动力学的探索及其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陶立璠]风俗志、风俗史与中国特色民俗学的构建
下一条: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相关链接
·[岳永逸]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 ·岳永逸:平常老是感叹的“天哪,老天爷”,猛然耸立在了我面前
·[岳永逸 蔡加琪]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岳永逸]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
·[熊威]放下城市的傲慢与无知·[岳永逸]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