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四川:非遗资源盘活扶贫经济
  作者:付远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5 | 点击数:4672
 

   2017年9月开始施行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记者近日在四川采访时发现,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四川各级文旅部门充分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建立合作社、“互联网+”、鼓励传承人创业等形式,引导群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带动就业非遗勾勒脱贫梦
 
  朴素的作坊,精致的做工,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通过苗族阿妈的巧手,跃然于扎染、蜡染和苗绣等非遗作品中。如今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枧槽苗族乡,通过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对留守的贫困群众开展技术培训的“合作社+村资公司(工坊)+农户”方式,已带动苗乡贫困群众100余户、400多人,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同样的方式,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得到了放大。
 
  从2011年开始,羌族草编技艺传承人、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强先后在北川乡镇及县城的禹羌传承培训学校培训草编技艺。当地村民学成后,与公司签订协议,利用田里的稻草秸秆等材料,加上公司提供的辅助物料,按订单生产草编产品,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每月底,由公司回收后加工成成品。当地留守妇女在不耽搁家务的同时,每月可稳定增收1000元左右。
 
  如今,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黄强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成立了草编合作社8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羌族草编还走出北川,为凉山、攀枝花、雅安等地区的彝、藏、傈僳等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草编技能培训。今年还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建立培训中心,为当地苗族、侗族等搬迁移民进行技术培训,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拓宽渠道电商助力资源开发
 
  在四川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有脱贫的需求,也有丰厚的资源。借助“互联网+”新兴业态,非遗扶贫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宽。
 
  今年2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市揭牌。工作站采用“政府+唯品会+非遗扶贫工坊+贫困群众”的模式,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由唯品会提供创意设计帮助和推广销售平台,再通过工作站下若干非遗扶贫工坊为贫困群众提供非遗技艺指导和产品订单,贫困群众可选取多种就业方式增收。
 
  凉山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非遗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拥有以彝族服饰、彝绣、彝族羊毛擀毡、彝族银饰、彝族漆器等为代表的非遗传统工艺项目。借助这些资源,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3个月后出炉了首批成果。6月6日,彝族银饰“拂星”、彝绣马齿纹斜挎包等4款非遗新品在唯品会上线,民族风格与时尚元素的巧妙搭配,让人眼前一亮。还有27款彝绣男女服装、腕表等将8月上线售卖。
 
  唯品会6月8日发布了《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的运营数据显示,“80后”是消费主力,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随着非遗时尚产品日益丰富,非遗手艺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得到提高,与唯爱工坊合作的非遗手艺人大幅增加。据悉,截至目前,与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的非遗手艺人已超过200人。
 
  全盘规划探索脱贫奔康新路子
 
  暑期已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茸木达乡政府的坝子里的学员又增添了不少,壤塘藏经石刻技艺传承人班玛罗尔吾近日忙于传授学员怎样给石刻作品上色,让这些雕刻出来的石像变得栩栩如生,更受顾客喜爱。
 
  如今的壤塘,在“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模式下,类似班玛罗尔吾开设的传习所有26个,项目涵盖觉囊唐卡、藏族石刻、藏香、藏医药、藏茶、藏式陶艺、觉囊雕刻、摩尼喜旋传统服饰、藏纸等。得益于此,该县聚集了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许多被搁置、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截至2018年,26个传习所中产生利润的有15个,累计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依靠“非遗+扶贫”脱贫的有510户、2000余人,如宗科石刻传习所年均业务量在60万元左右,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
 
  不仅如此,为解决传习所分布分散、发展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带动能力有限等问题,壤塘县投资1亿元建设非遗传习创业园,并启动了以中壤塘乡为核心、以南莫且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则曲河水利风景区为双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把中壤塘地区打造成4A级景区,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扶贫”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07月23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习近平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
下一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相关链接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林晓平 彭昕]赣南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调查报告·[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