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13 | 点击数:11340
 

摘要:苗族按语言分为东、中、西三大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有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关于不吃心由来的传说或因心而发生战争的传说遍布整个西部方言苗族区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类传说具有发生学上的演变关系。这些传说的主角名字叫亚鲁,杨鲁,杨么等,都是从“爷老”这个称唿演变而来,不是一个人的名字,由此可证,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是因为受到传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并因这个故事被洪水型人类再生神话的替代而扩大禁忌范围。

关键词:苗族;亚鲁;习俗;情节单元

作者简介:吴晓东,湖南凤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在神话学方面着力较多。着有专着《<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论文代表作主要有《神话研究的认知视角》《蚕蜕皮为牛郎织女神话原型考》《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等。


  泰国北部的清迈府熊明村是一个苗族村寨,笔者2012年曾在此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这里的苗族杨姓男人有不吃动物心脏的食物禁忌,李姓男人有不吃脾脏的食物禁忌。一位叫杨亚早的苗族村民说:“杨姓小孩都知道自己不能吃心脏。有人说可以吃,他们有人吃了,后来眼睛就瞎了,现在还在这个村子,叫杨那冷。他眼睛看上去好好的,但什么都看不见了。他有70多岁了,瞎了10多年了。他自己说这些禁忌不要太当真了,他吃心脏3个月之后眼睛就瞎了。是他自己做吃的。这个村主要是杨姓人,其他姓的少,因为杨姓男人不吃,其他姓的男人也不好意思吃了,都给女人吃。”这一习俗在中国苗族地区也有。

  苗族按方言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泰国苗族是从云南文山一带迁徙过去的,属于西部方言的苗族。杨姓不吃动物心脏的习俗分布在整个西部方言区,而且也只有西部方言区才有此习俗,其他方言区都没有。在西部方言区里,主要是杨姓以及与杨姓具有同源关系的邓、梁等姓氏有此习俗,在云南文山,以及东南亚的苗族出现了李姓不吃脾脏的习俗。那么,不吃心与不吃脾脏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相关的传说发生过怎样的演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鲜有文章讨论,只见鲁米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简单涉及到:“杨、梁等姓苗族不吃动物心……不可否认,也许早期的禁忌行为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为了避免自身受到来自自然界的伤害,而主动的制定出相应的禁忌行为。”关于这一食物禁忌,她只是做了“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而主动制定的猜想,未加些许论证。

  要考证这一习俗的形成与演变,还得结合西部苗族的分布状况与迁徙路线。苗族分为三大方言区,东部方言的苗族分布在以湖南湘西腊尔山为中心的一片区域,中部方言苗族分布于以黔东南为中心的一片区域;西部方言苗族分布最为独特,呈带状分布,从四川南部的兴文一带开始往南,到云南与贵州交界的沿线的昭通、毕节,从这下来到紫云等麻山地区,再到云南的文山地区。从这出境,到越南的北部、老挝的中北部、以及泰国北部。这一长条的带状区域皆为西部方言苗族的分布区。西部方言区苗族的主要来源是东部方言苗族西移而形成的。苗族原来的聚居区在洞庭湖四周,后因为受到打压,沿着洞庭湖周边湖南境内的四条大河湘、资、沅、澧溯江而上,形成目前湖南湘西与贵州黔东南两大聚居区。湘西苗族虽然在湘西、黔东北比较稳定地定居下来,形成一个文化圈,但并非完全停止迁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沿着黔北、川南继续西移,一直到达川西大小凉山地区,在难以继续逾越的情况下,才转而南下,一直到达云南的文山,再一次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并从这里走出国门,迁徙到东南亚各地。西部方言苗族迁徙到川南黔北的时候,发生过一些与汉族的战争。关于这些战争,苗族中留下了许多传说,其中有一故事类型与心有关。这里选取十个与心相关的传说,逐一解剖其情节并加以比较,以窥视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其故事主角名称加以分析,最终对不吃心的食物禁忌起源做一推论。

  故事一:

  关于亚鲁的传说在西部苗族地区多有流传,以贵州紫云东朗演唱的内容整理出的《亚鲁王》是其中之一,其第一章第八节“射杀怪兽,发现盐井”至第十一节“日夜迁徙,越过平坦的坝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亚鲁王的小米地被大片踩踏,亚鲁王将踩踏小米地的怪兽射杀,并让众人烤吃。亚鲁王在吃这只怪兽的心的时候,发现盐太重,以为是妻子们放了太多的盐,妻子们说她们并没有放盐,原来是这只怪兽自身带的盐味太重。亚鲁王以此去咨询耶诺,在耶诺的指点下,亚鲁王在芭炯阴这个地方发现了盐井。赛霸、赛阳眼红亚鲁的盐井,便来争夺。第一战亚鲁射中赛霸的肚脐,射中赛阳的下体,他们只好收兵败退。但在后面的战争中,亚鲁败退了,迁徙到了哈榕冉农等地。

  为了比较方便,本文将故事的情节分解出来,并编号,这个传说故事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如下:

  (1)因怪兽的盐味而发现盐井(宝藏)——(2)因盐井而发生战争——(3)亚鲁王先胜后败。

  这个传说没有提到心,这里把它作为第一个故事,是它与后面关于心的故事有关。在古代,盐是相当宝贵的,盐井便是宝藏。盐井是因为怪兽的盐味而发现的,这就赋予了这头怪兽一种神奇的意味,它能带来财富,它本身就是宝。

  故事二:

  《古博阳娄》是来源于贵州安顺地区的一个文本,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阳娄家很富裕,但庄稼被一头野猪糟蹋,阳娄用箭将它射死。这是一只大野猪,要二三十人才能抬得动。于是阳娄把野猪杀了煮吃,但猪心硬邦邦,只好收了。亲戚们来分肉,汉人亲家没分到,生气了,于是双方结怨,战争爆发。阳娄将猪心放在缸子里,使天气变得冰天雪地,从而打败汉人。后来猪心被用芭蕉心调换,阳娄才打了败仗。

  这个传说故事的最小情节单元可以概括如下:

  (1)得宝物野猪心——(2)因分不到肉而发生战争——(3)有野猪心胜、失野猪心败。

  这个故事我们分为三个情节单元。通过与故事一的比较可以发现,故事二的情节单元1是故事一情节单元1的变体,故事一是通过怪兽而发现宝藏盐井,在故事二里,野猪心本身就是宝藏了。

  故事三:

  《亚鲁王》的第一章第四节至第七节,即“意外得宝”“龙心大战”“争夺龙心神战”与“英雄女儿的不归路”,可以看做是同一个故事的几个部分,从得龙心(怪兽心)到龙心丢失。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亚鲁王的稻田与鱼池被一只既像黄驹又像老虎的怪兽踩坏,亚鲁王便设下埋伏,将怪兽射杀。原来此怪兽是一条公龙。亚鲁王拖回去与众人分享,可是龙心怎么也煮不熟,扔给狗狗不吃,丢给猪猪不碰。放在室内,闪闪发光,这才知道是一个宝。亚鲁王的兄弟得知亚鲁王获宝,便来抢夺。在战斗时,亚鲁王将龙心放入水缸里,瞬间瓢泼大雨,击退了敌军。后来敌人派人来将龙心偷走。丢失了龙心之后,亚鲁王便战败了。

  我们可以再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如下:

  (1)得宝物怪兽心——(2)兄弟间因怪兽心而引起战争——(3)有怪兽心胜、失怪兽心败。

  故事二与故事三的情节单元1只有微小的变异,即野猪与怪兽的区别,在故事里没有引起情节的变化,故不加以区别。情节单元2则有比较大的变化,引起战争的原因变了,前者是因为吃不到肉而不高兴,双方结怨,发生战争,后者是为了争夺宝物。但不论是哪一个,都与野猪(怪物)有关,都是为了得到它的一部分,即肉或心。我们很难说哪一文本更古老。

  故事四:

  流传于四川南部苗族地区的《杨娄古仑》是解释汉族与苗族发生战争原因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柔耍柔吾要举行祭祀,请杨娄古仑去做掌厨人,并请其弟弟杨娄叶责去帮跑堂。祭祀用品是一头猪。到了祭祀的时候,猪心不见了,柔耍柔吾说是杨娄叶责偷吃了,于是杀死了他,并把他的心拿来祭祀。杨娄古仑为了给弟弟报仇,与柔耍柔吾发生了战争。杨娄古仑一开始总是输,后来挖到一颗龙心,这颗龙心能使河水退却,在龙心的护佑下,杨娄古仑战无不胜。可是后来龙心被偷换,从而战败。

  (1)汉族用猪心祭祖——(2)因猪心不见而杀掉弟弟引起战争——(3)有龙心胜、失龙心败。

  与前面的几个比较,此传说故事的情节单元3没有太大的变异。情节单元1则发生根本性变化,得到猪心变成了用猪心来祭祖。情节单元2的变化也很大,故事三是因为争夺猪心而发生战争,故事四是因为怀疑苗族兄弟偷吃了猪心,故而把苗族兄弟杀死以取心。这其实也是在争夺猪心,但故事情节更细化了,更惨烈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下一条: ·[李向振 张博]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相关链接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