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作者:王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14 | 点击数:7556
 

  摘要: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相伴而生,它来源于生活,是民众生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在开展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启迪心智、培养道德、传承语言文字传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传统和生活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现实表达。

  关键词:语言文字;民间游戏;教育功能;民族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王丹,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0081)。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是指中国民间社会以语言、文字作为游戏的主要交流方式和媒介,或指民间游戏中主要以语言和文字或者语言文字为对象进行的嬉戏活动。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是中国民众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它不仅积累着民众的知识智慧,而且有效调节着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展现了中国异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知识,突出了民众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是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关涉到各民族各地区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于民众生命健康、人格健全、生活幸福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思维到语言表达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在训练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儿童在学习说话的时期,成人可以利用语言游戏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命名游戏”,可以让儿童来辨识物体,如成人与儿童一起辨别身体的各部位名称,一边说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部位,一边用手指迅速指向这些部位,这样在玩这个游戏的同时,儿童就识别了人体的不同部位,而手指的快速移动也能训练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是概括性较强的文化符号,它在相当多的时候代表了某一类事物的基本特性和文化涵义。因此,语言类游戏不仅是游戏本身,而且是在以语言为核心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语言,学习说话的方式,学习多种音节组合成的言语的表达方式,从而传达出思想和情感。语言类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提供了游戏者语言交流的场合。游戏中的协作交流使得游戏者必须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练习以语言来传达心意,表露感情,也丰富着生活的词汇及语法的运用。语言文字类游戏中的游戏歌谣趣味性强,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比如“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的游戏歌谣既贴合动作的展示,又押韵生动。又如两个儿童在“拍大麦”游戏中,一边念唱“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一边拍手。简单易唱的游戏歌谣不但增添了游戏的情趣和可操作性,而且游戏者能从中获得知识,进行情感交流。

  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的习得过程从儿童掌握母语开始,并且语言的学习贯穿于生活的始终,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过程和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游戏歌谣歌词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为他们所喜爱。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便能学会清楚、精炼、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和口头讲述,极好地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在提高儿童语言文字的连贯性上亦具有特殊的功能。儿童在语言文字表达时常常不能完整地表述一句话,总是用几个简单的字词或者只言片语来说明自己的想法,描述发现的事物。比如《从前有个老头》:“从前有个老头,他有一头小牛,童谣唱了半首,圈里牵出小牛,把牛拴在墙头,童谣已经到头。”儿童边拍手边听或者边拍手边唱,在节奏的配合下,便能顺利地演绎完这首歌谣,这个过程就是游戏活动。游戏中,儿童了解了牛的生活习性,练就了说话的能力。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玩游戏中成长和进步。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中有很多数数类、问答类、绕口令类、连锁类等游戏,均具有语言教育的作用。“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是一首绕口令,游戏者在念诵中须分清“板凳”“扁担”及其中容易混淆的字词的读音,并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脱口而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游戏者的吐词发音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语言类游戏中的语言是地方性语言,是民族母语,因此,语言类游戏必须以汉语方言或者民族语言来进行,否则就无法达到游戏的目的。比如湖北麻城的游戏歌谣《磨麦》唱道:“磨麦,请客,做粑,接嘎,嘎不来,一口吃它。”两位游戏者对面而坐,手拉着手,边吟唱,边拉着手前后摇动。歌谣是用麻城方言来演唱的,其中“接嘎”的意思就是“接外婆”。在麻城方言中,“嘎”、“嘎婆”即是外婆。这首游戏歌谣整体上押“a”韵,念唱起来简易、有趣,且意思浅白,游戏者在亲密无间中既知其意,又分享快乐,游戏易于开展,也能达到玩耍的目的。由此可见,语言类游戏实质上是在进行地方知识、民族知识的教育,有利于保护地方方言和民族母语。语言类游戏不仅传承了特色鲜明的地方语言、民族母语和地方、民族的音乐曲调,而且在提高游戏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质,培养游戏者的语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语言类游戏能为练习已学过的语言提供新的、有意思的语境,并在游戏过程中学到新的语言知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傅修延]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
下一条: ·[朱振华]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
   相关链接
·[张遵勇]基于民俗视角下的江淮地区牌九、麻将方言术语调查实录·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
·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征文启事·“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筹备会暨 “民间游戏进课堂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民间游戏能否唤回当代孩子日常乐趣·寒冰之嬉
·[邱运华]民间游戏:学术定位与生命活体·要失传了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存续2000种游戏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在京首发·紫禁城里叫蝈蝈
·云南省人大: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王文宝:《中国民间游戏》
·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
·游戏民俗·竞技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