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智力支撑更加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绵延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性创造,关照着人们当下的社会生活、面向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它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理性思考,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本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维度更加立体,成果更为丰富。
12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在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级研修班”学员讲授“新时代、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关系”时,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原则、维度、方向等。具体内容包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站在历史发展的大尺度上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变和传承发展;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突破口;用政治眼光看文化,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与“四个认同”的关系;用社会的眼光看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理性认识现代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建构新的保护传承通道,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文旅融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活力共10个方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研究员的《手工造就人本身》一文在分析了手工与人的关系,并提出:“手工艺是富含自我体验价值的实践形态。在生活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的大城市也已出现专注手工艺体验的新业态,也许目前还不够成熟不够普遍,但随着对现代工业文明体验与认识程度的提高,它在未来体验型经济中的占比一定会大幅度提升以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2]该文对手工艺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发表的《从招财猫传统到借势宠物消费——非遗传承新业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文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升华,而且特别提到“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两个特性,强调“转化”和“发展”这两个归旨。他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论,其历史轨辙、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都在通过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和平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和接受。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即便没有取代传统非遗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新业态、新走向。能够大为便捷地接触到非遗,就为人们的学习和欣赏、继承和发展、改编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方面,转化和发展的成功事例很多。在艺术领域,可以举出改编自传统故事大获成功的影视作品;在商业转化领域,可以看到传统习俗信仰与当代生活的对接,如招财猫的传统就借势宠物消费潮流,形成商业热点,如传统刺绣工艺大踏步进入高端时尚设计等,都是随处可见的事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让人们在享受舒适便捷健康的当代产品和服务时,不会失去历史连续感,不会失去文化基质的承传、文化养分的汲取,并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23]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研究员发表的《让中国曲艺更好地“走出去”》,立足“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和要义,阐释了曲艺传承传播规律,提出了中国曲艺“走出去”的策略。吴文科认为:与文化“走出去”宏观战略的相关要求相比,与中国曲艺品种数量比较繁多的资源优势相比,这些成绩的取得,还远远不够。[2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发表的《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一文,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意义。这一理念,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又有着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指导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尤其是随着其所强调的“以社区为中心”原则的不断普及,反过来又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为推广“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挥具体而切实的作用。[25]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发表的《记录传承人口述史十万火急》一文提出:“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新呈现的一个最鲜活、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理论创新,是我们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创造。我们必须把传承人口述史放在一个紧迫、严峻、重要的地位予以严重关切和强力推行,否则我们将继续失去;我们必须把传承人口述史的方法论结构、组合、完善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推广传承人口述史,必先建立和推行传承人口述史的方法论。”[26]该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性,提出了记录传承人口述史的紧迫性。
1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决定》的通知,正式公布“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提名奖名单。”其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编纂、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昆曲艺术大典》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昆曲艺术大典》编纂工程于2004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启动,十余年间,先后有百余位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老、中、青专家学者及出版工作者参与编纂和出版工作。《昆曲艺术大典》所收内容为明代中叶以来六百多年间昆曲最重要的文字文献、谱录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献、昆曲传承人的文化遗存等。全典版面字数约为9005万字,其中整理编纂文字文献2230余万字,影印文献396种(套)7万多面,图片6000余幅,录音120余小时,录像400余小时,成书149册。《昆曲艺术大典》突破传统集成式图书编纂形式,借助文字文献、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立体形象、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中国昆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遗存;同时,它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了各类昆曲文献。《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出版,得到了学界、业界等方面的高度评价,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我国昆曲艺术最大规模,最为系统、全面和科学地保护、整理与研究的成果。[27]
1月22日至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民协”)第九届主席团第四次会议及中国民协2018年工作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在会议上宣布启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28]该工程由中国文联总负责,由中国民协具体组织实施,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整理和收集中国民间文学资料,出版大型文库《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并通过这一工程的运行,开展一系列中国民间文学为主题的社会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间文学的发掘、保护、传播,形成全社会热爱民间文学的热潮,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共识,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不断筑牢和夯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群众基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按照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民间文学理论等类别与系列编选,计划出版1000卷,每卷100万字。2018年将分批推出示范卷。
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了“南疆地区非遗传统舞蹈传承现状学术调研报告会”。会上,考察团成员呼吁,传统舞蹈的传承,自古乐、舞难以分离,且不能脱离其民俗环境,要注重对舞蹈类非遗的整体性保护。
12月8日至9日,“‘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协办。会议围绕“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与会专家交流了各国在非遗保护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话题涉及非遗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社区主体性、遗产旅游、民间工艺等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作为资源的口头传统;列入非遗名录对乡村的影响,以及对遗产化的反思等等。
12月28日,“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2018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技艺研究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五十余人参加论坛,共同就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功能,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变迁等议题展开讨论。
八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公约》实践
1.中国高票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
6月4日至6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缔约国大会第7届会议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156个缔约国、59个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非政府组织、3个政府间组织、6个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二类中心及其他机构代表共计700余人出席会议。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托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审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和《公约》秘书处的工作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使用方案、《公约》全面成果框架;修订了《公约》操作指南与履约报告相关的内容,将缔约国提交履约报告的周期由批约后每6年提交一次逐渐过渡到每6年按地区组轮流提交;认证了可向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的29个非政府组织;改选了半数委员会委员国,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当选,任期至2022年6月。我国以123票高票当选,有效宣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成果和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提升了我国际影响力。此外,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国近年以承办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持续捐款等形式提供的支持。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在毛里求斯路易港举办,我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通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月26日至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13届常会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来自教科文组织总部、24个委员国、102个非委员国的缔约国、73个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非政府组织、6个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二类中心和各国媒体代表共计800余人出席会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托内出席会议。会议审议了《公约》缔约国提交的32份履约报告;评审通过了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各类名录、名册;确定2020年和2021年可受理的申报项目数量继续维持在每年50项;确定从2020年起实施新的按地区轮流提交履约报告制度及轮流提交顺序,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组将于2024年底前提交。
我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经委员会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因其作为活态遗产提升对有关自然和宇宙知识的认识具有巨大潜力而被审查机构列为范例之一。至此,我国有4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数量保持世界第一。
在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斡旋下,本届会议上朝鲜和韩国同意合并此前各自提出的申报项目,联合申请将朝鲜族传统摔跤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委员会一致通过。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访华,深入沟通中国履约实践相关工作
应文化和旅游部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任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托内一行2人于9月23日至27日访问北京、甘肃。在甘肃期间,奥托内出席了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并与雒树刚部长进行了工作会谈,双方就文化和旅游部与教科文组织未来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及相关合作意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
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续约协议签署,继续承担培训工作
继2017年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下称“亚太中心”)顺利通过教科文组织评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续延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第2类)的协议》于8月正式签署。该协议自生效之日起,有效期为6年。亚太中心将继续发挥其培训职能,为实现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战略和提升亚太地区成员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服务。12月18日至19日,亚太中心管委会第七次会议和咨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018年,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积极推进教科文组织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战略在亚太地区的落实,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瓦努阿图、泰国、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举办了8期培训班,学员来自23个国家,直接受益人员共241人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在向第十三次政府间委员会陈述年度工作时,专门提到亚太中心为全球能力建设战略实施所做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拉米雷斯9月来亚太中心访问时,高度肯定了亚太中心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高度赞赏中心这些年密切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战略部署、在亚太地区积极开展能力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该中心还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外交,及时了解国际保护动态,传播推介了我国的保护经验,努力发挥智库作用。
5.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履约工作不断深化
本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制度性、规范性保护正式提上日程,支持二十四节气、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4个已入选的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开展“3+N”(每年1个行动计划、1次论坛研讨、1份工作总结、N项具体活动)保护工作试点。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实施了14个试点项目年度保护工作,指导其开展“3+N”保护工作。年底前,已组织相关专家完成赴北京、江苏等六省(直辖市)调研相关项目保护计划制定及实施情况等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9-06-06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