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民间工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
  作者: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02 | 点击数:7470
 

  6月1日上午,由山东省民俗学会、威海市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威海市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承办的“民间工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协会主席、研究员刘德龙,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刘德增,威海市文联主席张建岭,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副区长沈燕萍,威海市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段会林,威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杜龙池以及来自山东省内外各高校、学术机构的30余名学者参与了学术研讨。

  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副区长沈燕萍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张建岭、张士闪、王锦强分别致辞。在研讨会正式开始前,与会专家还集体观礼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先生收徒拜师传统仪式。

  在学术研讨阶段,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朱以青以“老字号遗产资源转化中的技艺传承”为题,认为核心技艺和文化是老字号是需要传承的精髓。但在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老字号也不能一味地固守传统而不求新。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主要含括老字号的概念、技艺、品牌等核心文化如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通过其产品传承再现,亦即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设计、规范改造传统产品,使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教授李新华从“民间美术与手工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角度,认为非遗保护的矛盾和焦点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大规模的工业化倾向的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开发,如果忽略或无视传统工艺的身体性和传统元素,最终必然会损坏“民间工艺”的文化精髓并进而加速其文化个性丧失的趋势。

  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鲁汉从文化交流、传播与借鉴的角度,比较了山东地域文化与“闯关东”语境下的民间工艺传承、传播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浩则在发言中强调,民间工艺具有较强的“属地主义”,即地域性特征。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应当遵循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与各地文化中心相结合,共同实施保护,建立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所,促使民间艺术传习进入乡村社会。因此,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既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又注重旅游业经济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同时还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刘德增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实用理性”,即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实用”“实际”,超出“实用”“实际”范围的创造往往被目为“奇技淫巧”。改革开放以来,手工艺产品出现了艺术化、专业化、商业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手工艺本身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民众艺术审美却远低于手工艺的发展。当民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尚处于较低水平时,手工艺的发展也就受到影响。虽然手工艺的艺术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已不可逆转,但手工艺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仍是手工艺发展的路径。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刁统菊以“山东曹县花供艺术”与地方信仰的田野调查为例,指出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会随着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能够通过历史洪流的清洗得以生存,将其内蕴的核心价值保存下来。一方面,与民间手工艺原本和洽的乡土不再是原来的乡土;另一方面,新的传承主体例如远离乡土的中产阶层出现,他们对民间手工艺的审美追求恰好包括了乡土性。可以说,从乡土化到再乡土化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获得了新的社会生命。传统手工艺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层面上的存在,唤起多元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才可以参与建设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丕宇认为,“活态保护”一般认为是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原则之一,与之相对的“静态保护”通常被认为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原则之一。但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健全,“动态保护”也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和原则之一,成为贯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共用原则,乃至两者在大型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文化空间等)保护和传承活动中携手鼎力、共保遗产。

  青岛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传军教授则以“传统锔艺”的现代创新为例,认为传统锔艺以修补锅碗瓢盆为主,街挑揽活,一蹴而就。现代锔艺则更多以修补雅玩器用为主,火炙铁描银焊金挑,点染意趣,化腐朽为神奇。这对匠人的审美意识、设计能力都有极高要求。复合材料的运用,现代工艺的施展,都赋予了锔艺这种传统工艺以现代的科技和文化创新的文化元素。

  这次会议是在国家倡导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背景下,山东民俗学界围绕“民间工艺传承”问题召开的又一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间工艺,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知识体系,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锔艺”“锡镶”“剪纸”“泥塑”“面塑”“年画”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的研究、保护和复兴,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赓扬传统工艺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
下一条: ·“有温度的田野·中国礼俗传统与当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