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作者:周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24 | 点击数:9627
 

  二、技艺中的民俗

  (一)工具

  曹州绳编工艺手法多样,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对绳子进行扭、拉、拽、扯等动作,辅助制作成完美的作品。曹州绳编的编结工具大多就地取材,也经常灵活地借助于各种工具,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1.莲花鼓

  莲花鼓是用来固定绳结、便于精确定位的一种工具。它整体呈墩形莲花座状,四周饰以饱满的莲花花瓣,鼓的顶面均匀排列着间距、大小相同的小孔,约有筷子直径粗细,用以插小木棍进行定位。配合莲花鼓使用的是木制或竹制的针,用来按照设计意图在木棍之间穿引绳线进行编制。鼓上排列的孔的间距决定了所做的绳结的尺度,一般会做几种不同间距的孔在莲花鼓上,用于制作大小不同的绳结。它有效地解决了制作过程中无法双手同时既要拽紧绳子又要进行编制的问题,也可使编制出的绳结尺度更规范,是编制绳结必要的工具。

  莲花鼓的设计体现了民间智慧,除了多种实用功能还体现了文化及生活乐趣的融合。莲花鼓的中心雕有一对“阴阳鱼”,象征八卦,周围均匀分布的孔代表莲蓬,同时象征着二十四节气,承载着道家思想以及人们年年有余(鱼)的愿望。更为有趣的是,莲花鼓还可以当作一件逗弄孩子的玩具。用手指快速地在鼓上的小孔间摩擦,会发出高高低低的“哇哇”声,像是一只只青蛙在鸣叫。妇女们在编制绳结的同时,用莲花鼓来哄孩子逗乐,舒缓了劳动的枯燥乏味。

  2.觿

  觿的造型多样。一般为角形,一头尖锐,另一头为貔貅或者祥云等形态;也有些觿两头均为尖锐状。觿的用处之一是方便拆结;其二是用于整饰造型,如编制花朵和叶子之后,可以把原本扁平的造型整理成立体的形态,使之变得饱满有弧度;其三是整理结与结之间关系,绳结艺人用手去整理绳结不但会使绳结缝隙之间沾染上脏东西,而且用手指去调试精细的绳结比较费力,这时候觿的用处就显而易见。有些觿是带有针眼的,这样不仅可以解结还可以进行绳结的穿引。觿是用来做小活用,主要做一些平常用的小绳结。

  觿的使用历史久远,古时人们以兽骨作觿用来解结。《说文》中解释为:“觿,配角,锐耑,可以解结也。”古时儿童有配觿的习惯,腰带系的结基本都用觿来解,“童子佩觿”就用来形容小孩有才可以解百结,没有难得住的问题。

  3.梭箍

  梭箍是做一些大规模的造型的时常用到的,材质大多为木制,形状多为椭圆形,中间有两个孔用以穿线。梭箍的一个用处是尽量减少手与线绳的接触,避免因手接触过多使绳线绵软,保持绳结和手的洁净。另一个用处是可以帮助手艺人边做结边整理线。做结的过程中,如果绳线比较短,绳线子所走的路线也比较短,直接用手拨弄就可以;但是在绳线比较长、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梭箍来整理发生纠曲的绳线,以保持绳线的平直。梭箍在花活中是做大活用的,就是在做大型绳结造型的时候用,而觿是做小活用的。用梭箍整理线绳的原则是“用短不用长”。

  4.骨针别、木针别

  一头尖并且带有针眼的楔形状的骨制或木制长针,相当于如今穿插毛衣制品的长针,主要作缝花穿线用。针别的使用大量节省了手工穿插的时间,在多条复杂的绳线中能快速地找到每一根绳线,避免了双手同时捏线的不便,有助于更准确快速地进行绳结的制作。针别的尖端大部分为圆滑状而非尖锐,这样在穿插的过程中圆滑的尖端会顺畅地避开绳线,防止不必要的刺破。另外,针别还有调整结与结之间空隙大小的作用。

  5.软木垫或棉包垫

  主要用以固定绳线、便于穿引,又叫“花枕”,在制作玉佩络子和盘长时常用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韩顺法 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下一条: ·[傅修延]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
   相关链接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