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作者:刘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 点击数:6670
 

  四、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对于研究者而言,明确研究的路径和具体思路是不够的,还应清楚理论工具的利与弊,因此对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是必要的。场域理论虽有其独特价值,但在城市艺术节的学理分析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传统的场域理论更适合于针对社会事件创建一个相对宏观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场域理论注重对宏大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它可以通过对资本和结构的规约来构成一个宏观意义上的争夺体系。但这种理论模式不太适合于具体化的、小型的或个别的研究对象,也不适用于对分散的、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个别化研究。我们很难用场域、资本理论框架下的宏大叙事方式来描述城市艺术节中具体的表演场景或人的行为,也很难对城市艺术节中文化艺术的审美性和节日仪式性加以讨论。

  第二,场域理论更多地建构的是对社会关系中的斗争关系的研究思路,它将场域中的资本与权力视为是行动者形成策略和采取行动展开争夺的对象。由此一来,就会弱化对社会关系体系中其他关系的关注度,比如城市艺术节场域中行动者所有的特殊行为可能会被强行扣上是为了争夺资本或权力而存在的帽子。

  第三,资本的概念在场域理论中的应用虽然有效,但效果也是有限的。场域理论中的资本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场域中资本的辨识和分类基础之上的。将场域中的资本类型化会使得资本的概念在理论分析中的指涉更为笼统、模糊,甚至在具体的量化分析中,对于同一个资本对象在进行分类时会出现重合、交叉的现象。所以,类型化的资本,比如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会为深入的、细化的逻辑分析带来混乱或杂糅等问题,因此场域中不同类型的资本需要结合实际情境加以细化和阐述,对具体的资本形态进行深描与区分往往是必要的。

  第四,场域理论缺乏对场域中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注。使用场域理论研究城市艺术节的弊端还在于该理论在建构关系网络的同时,相对忽视对行动者所产生的集体性的艺术经验和节日体验的分析。城市艺术节场域中人们对场域产生的审美经验以及节日体验,将构筑公众对城市艺术节的总体印象,使得人们对城市艺术节形成一定的节日心理机制,因此对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注与总结,是城市艺术节形成长效发展机制的关键。但是,城市艺术节带给人们的文化艺术感受和节日体验很难在场域理论框架中被描述清楚。因此,研究者需要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补充研究。

  五、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研究展望

  对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今后城市艺术节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创造理论空间。城市艺术节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前瞻性的认知。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我国城市艺术节的理论研究成果有限,能够直接大量获取的城市艺术节相关资料,大多是对它的正面报道、总结、策划,可用于理论研究的素材不足。为克服理论工具的局限性,对城市艺术节进行更科学、更综合的理论分析,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城市艺术节及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的研究,在原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应更注重对场域中人的行为与观念的经验性分析。不仅要将场域中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群视为具有行动选择能力的人或制造场域策略的人,而且应该进一步描述他们在场域中的处境和观念,发现他们产生一系列场域行为或策略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城市艺术节的现实性,在最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广泛需求,也可以说城市艺术节是参照人们对生活的最本真的需要而产生的。城市艺术节根本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它可以形成或调整人们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性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城市艺术节离不开公众的关注与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更大地发挥它所具有的其他现实功能。另一方面,城市艺术节中群体的文化艺术观念是指导人们创作或参与行为的基础,具有地方性,可以集中反映公众的精神状态,因此需要研究者对场域中行动者的观念进行关注。总之,公众才是城市艺术节的主体,对艺术节中人以及人的感知性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在城市艺术节场域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全面而深入的对比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各艺术节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呈现差异性。而城市艺术节作为中国推动政治、文化、经济发展而使用的社会组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舶来品。其组织者在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从组织方式、市场运作、内容安排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借鉴国外优秀艺术节的举办经验。所以,中国城市艺术节必须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自己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性与优越性,构建自己特殊的场域结构。另外,城市艺术节在社会空间中,占有形成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位置。由此,只有在国际化视野中,才能使研究者站在一定高度对艺术节的权力与资本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在对城市艺术节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国外艺术节对我国艺术节起到的影响,同时也一定要在对比研究中发现我国艺术节可以自成一体的机遇。

  第三,学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民族志写作,为研究城市艺术节场域提供支撑。对城市艺术节的研究,仅依赖既有的网络信息、书面文字和影像等材料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以及田野民族志写作。研究者必须深入现场,用专业的视角对城市艺术节进行田野记录和民族志写作,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在田野过程中不仅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身处其中,还应该适时转换身份,通过对各种身份和情景的体验开展反思性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可能针对城市艺术节形成相对科学的、具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性成果。

  第四,应对城市艺术节典型案例进行艺术人类学考察。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对人类艺术性的生活方式进行充分的观察与阐释。城市艺术节作为城市生活中特殊时间内发生的集体性活动,可以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框架内得到有效的情景式建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可以填补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尚存在的理论研究空间,使城市艺术节场域情境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使场域中对人的观察与分析得到深化,使场域结构(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人际关系等)得到更全面的补充。场域理论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体系的充分结合,将会对城市艺术节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助作用。

  总之,借助场域理论,将城市艺术节视为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争夺的文化生产类场域,具体分析艺术节场域中资本与权力的深层结构与本质关系、城市中集体性艺术话语实践和多元文化话语权争夺行为的模式、整体性地把握艺术节在现有的城市历史文化语境中逐渐确立起来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生存法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价值的理论研究思路,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9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下一条: ·[韩顺法 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