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作者:王德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 点击数:15990
 

  四、研究评析

  作为生活知识,民俗是人类的“共同课”,作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族群文化,民俗是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对内认同、对外识别的标志;作为意识形态,民俗是民族意识和国家意志的文化基础。从对民俗学术共同体民俗价值观的归纳总结来看,民俗价值三个维度的结论与民俗自身的价值特征是高度吻合的。整个研究过程使我们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三个维度的价值结构,本身反映了民俗价值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逻辑递进关系——民俗价值是分别对应着“人→人群→整个人类”不同层次的。这种递进关系还进一步告诉我们,民俗价值实际上存在着从具体到宏观的价值递进逻辑,即:从民俗对人类个体具体生活行为的规范起始,到最终构建宏大的、服务于整个人类生活世界的完整知识谱系,是一个在维度上层次递进的价值体系。

  本项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总结,首次采用了扎根理论方法。扎根理论方法在民俗学研究领域的使用,本身带有探索性和实验性,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这种探索性研究的贡献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数据型研究结果,从所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上来看,对于发现当下民俗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有重要帮助”“这种研究方式尽管不能对民俗学内部不同学术派别、观点、方法、经验等进行深入考察,但首次以民俗学家对所研究民俗的价值判断和民俗研究的价值判断为中心,进行了访谈和数据分析的研究,因而将对民俗学界的自反性研究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该项研究“不是以民俗学家多年研究成果、治学经历和经验等作为基础性资料,而是以数十份访谈记录作为分析对象,同时适度参考了这些学者的有关论述文字,所以不可能十分准确和深入地考察和理解这些被访谈人的学术经历、道路和思想发展轨迹,因而对民俗学家们的民俗观也不可能有非常全面的认识。所取得的结果,是对这些谈话记录做出了数据分析和数据型认知”。(81)

  的确,本项研究的主要价值一方面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本身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另一方面,本项研究对国内17位著名民俗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30多万字鲜活的口述资料,每一位学者的访谈资料,都是学者们对自己学术历程的一次深情回顾,这些资料本身就是非常鲜活而有价值的关于民俗学价值理论研究的口述史资料。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9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陆薇薇 菅丰]“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
下一条: ·[刘晓]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