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
  作者: 张衍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 点击数:6537
 

  小序

  这本小书,虽字数不多,但其来历颇有机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视台要开播中华文明栏目,请北大教师撰写文稿。要求一篇文稿内容的文字量,以一次节目可以播完为准。北大历史系承接的篇目中,有一篇是《干支纪年》,系里主管此事的先生要我撰写。干支纪时,不仅纪年,还纪日、纪月,而且最早是用来纪日,而后又用来纪月,最后才用来纪年。用干支纪时,年不仅始于最后,且有其特有的缘由。上古时期,有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是天体五大行星之一,运行一周天需11.86年,岁星纪年法是以天体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为依据,这样,使岁星运行与纪年之间出现误差。于是,人们就假想了一个天体,名其为太岁星。以太岁星每经整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为依据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周而复始地使用,永远不会出现误差。这种纪年方法,即为太岁纪年法。太岁是一个假设的天体,它与岁星脱离关系后,成为一种纯粹的纪年方法。太岁纪年有年名,又有所在辰位名。辰位名六十个,用十干与十二支依次相配表示;年名六十个,由十岁阳与十二岁阴依次相配组成。这些年名,用字僻涩,拗口难读,很难记忆,不便使用,而用于表示太岁所在辰位的干支,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并且早已用于纪日与纪月,既已习惯,又很实用。于是,人们便废弃太岁纪年的六十年名,而只留用表示太岁所在辰位的干支作为单纯的纪年符号。这样,便产生了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就是这样由太岁纪年法演变来的。干支纪时,先日后月,再后而年;纪年之法,先用实有天体之岁星,而后则用虚设天体之太岁,最后仅用干支作为纪年符号。中国古代纪时的这种演化情况,要通过电视展示,不要说求全日、月、年,即使只年,其设计也颇费斟酌,且展示需时太长,难以于短时说清楚。于是,这一篇目被撤销,给了我三百元的写作劳务费,就了结完事了。

  电视展示的篇目撤销了,而我对古代纪时这一课题的兴趣却未减而反浓。人们要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之一,就是与人或事有关的时间,时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于是,我开设了名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选修课,专门讲授中国古代纪时问题。我在边上课、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古代纪时诸方面的资料。在我退休之后,又历多年,渐耘成文。文稿无意外投,遂交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所编辑《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辑刊》审用。得《辑刊》刊载,以《古代纪时考述》的篇名发表在《辑刊》第九期,于2017年4月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文波先生看到本文后,旋即与北大“辑刊”联系,提出希望将本文交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一本小书单独出版,以扩大该文的读者范围。得北大“辑刊”同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本小书题名《中国古代纪时考》付梓面世。这里,庆幸先有北大《辑刊》的初载,继而又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垂爱。对他们,由衷表示诚挚的深深谢意。

  这本小书,文字与内容都难免有误,祈请方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是长文,书之则小,故谓小书。为小书序,故称小序云。

  张衍田

  二一七年十月五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
下一条: ·董晓萍:《跨文化技术民俗学》
   相关链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
·[陈娟娟]节日与时间观研究70年·[陈建宪]论神话时空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