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序
这本小书,虽字数不多,但其来历颇有机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视台要开播中华文明栏目,请北大教师撰写文稿。要求一篇文稿内容的文字量,以一次节目可以播完为准。北大历史系承接的篇目中,有一篇是《干支纪年》,系里主管此事的先生要我撰写。干支纪时,不仅纪年,还纪日、纪月,而且最早是用来纪日,而后又用来纪月,最后才用来纪年。用干支纪时,年不仅始于最后,且有其特有的缘由。上古时期,有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是天体五大行星之一,运行一周天需11.86年,岁星纪年法是以天体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为依据,这样,使岁星运行与纪年之间出现误差。于是,人们就假想了一个天体,名其为太岁星。以太岁星每经整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为依据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周而复始地使用,永远不会出现误差。这种纪年方法,即为太岁纪年法。太岁是一个假设的天体,它与岁星脱离关系后,成为一种纯粹的纪年方法。太岁纪年有年名,又有所在辰位名。辰位名六十个,用十干与十二支依次相配表示;年名六十个,由十岁阳与十二岁阴依次相配组成。这些年名,用字僻涩,拗口难读,很难记忆,不便使用,而用于表示太岁所在辰位的干支,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并且早已用于纪日与纪月,既已习惯,又很实用。于是,人们便废弃太岁纪年的六十年名,而只留用表示太岁所在辰位的干支作为单纯的纪年符号。这样,便产生了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就是这样由太岁纪年法演变来的。干支纪时,先日后月,再后而年;纪年之法,先用实有天体之岁星,而后则用虚设天体之太岁,最后仅用干支作为纪年符号。中国古代纪时的这种演化情况,要通过电视展示,不要说求全日、月、年,即使只年,其设计也颇费斟酌,且展示需时太长,难以于短时说清楚。于是,这一篇目被撤销,给了我三百元的写作劳务费,就了结完事了。
电视展示的篇目撤销了,而我对古代纪时这一课题的兴趣却未减而反浓。人们要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之一,就是与人或事有关的时间,时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于是,我开设了名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选修课,专门讲授中国古代纪时问题。我在边上课、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古代纪时诸方面的资料。在我退休之后,又历多年,渐耘成文。文稿无意外投,遂交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所编辑《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辑刊》审用。得《辑刊》刊载,以《古代纪时考述》的篇名发表在《辑刊》第九期,于2017年4月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文波先生看到本文后,旋即与北大“辑刊”联系,提出希望将本文交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一本小书单独出版,以扩大该文的读者范围。得北大“辑刊”同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本小书题名《中国古代纪时考》付梓面世。这里,庆幸先有北大《辑刊》的初载,继而又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垂爱。对他们,由衷表示诚挚的深深谢意。
这本小书,文字与内容都难免有误,祈请方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是长文,书之则小,故谓小书。为小书序,故称小序云。
张衍田
二一七年十月五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