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夏志远]仪式之网:论《金翼》中均衡化关系的可能
  作者:夏志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3 | 点击数:5162
 

  四、成员的离去———葬礼

  《金翼》一书,金翼之家和张氏家族对葬礼都非常重视,东林家族因为家道中落而推迟了祖父的葬礼。直到20年后,东林才找风水先生依据占卜和地理构造挑选风水,将祖父母遗骸入土,并且把他们安葬在风水宝地“鼠朝食”中,这使得“他感到如释重负,心境终归于平静”[1]22。在本书中,芬洲妻子的葬礼是这一仪式的代表。黄氏临终前,芬洲家人都到场,这是传统习惯。葬礼由小辈主持,在准备“灵桌”,点“阴间灯”,为死者准备后,抛“灵钱”占卜未来祷告死者灵魂。和尚和女眷参与到葬礼中,由女眷为死者穿上奇数衣服。入棺前由女儿采河水用纸钱浸水为尸体擦身3次。随后入棺,亲属穿丧袍祭奠。人死后第6天举行向阴间报告死者情况的仪式,第7天开始拯救灵魂的仪式,“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直至第49天”[1]100。

  之后,丧者家庭讣告亲朋,通知公开吊唁时间,并且在吊唁当天举行聚会。“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1]102,在第6个七天,“供第六个七期米”,并在当天晚上由和尚进行“鸭过河”仪式。第49天时,要举行“冲出地狱”“过桥仪式”“供给魂灵钱和物”等仪式。此后“张家即逐渐回到日常生活状态中”,等待下葬。在100天内,儿子和孙子辈不能理发。

  葬礼和此前的3种仪式不同。前3种仪式,是因家庭成员的增加及家庭兴旺发展而举行的仪式。葬礼则更多的是因家庭成员的离去,人们所进行的吊唁活动。这种仪式是人们对逝者寄托哀思和思念的活动。由之所形成的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对人际关系的均衡化有一定的维持和保障作用。但同时,在书中我们看到正是丧礼后,芬洲因为悲痛过度无法自拔而不久于人世,很快便打破了张家的均衡状态,自此张家便逐渐走上了末路。丧礼在一方面维持了家族与族群的人际均衡同时,又在无形中打破了家族内部的均衡。

  五、结语

  中国传统的社会家庭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造的变迁过程,经典的“差序格局”理论还原着不同社会层级之间的交际圈与稳定性,跨格局的生产活动及人际关系经营会打破社会关系的平衡,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社会分析路径,而林耀华先生恰恰关注这种流动的均衡,在不断变化的视野下分析人际关系的变迁。“人际关系平衡论”不仅关注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关系,同时以变动着的视野呈现社会结构的变迁。

  “金翼之家”及张氏家族基于各种不同形式仪式的举行,才使得社会关系网络在均衡、打破、再均衡、再打破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仪式的举行对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扩大作用不言而喻。仪式的确认与变迁微妙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在物质领域、精神层面与社会结构之间如何形成张力和延续性。

  诞生礼的举行,使得新成员被所有亲朋了解和熟悉,人们送上祝福的同时也拉近了家族成员间的距离;乔迁礼是家庭走向兴旺的一个标志,它的举行使家族的威望提升,威望的提升无形间便会为家族增加广泛的非血缘人际关系;婚礼则拉近了两个非血缘大家族的距离,使得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族从此走在一起,两个家族的人际关系网都会因为对方的加入而迅速扩大;丧礼则是家庭成员离去的仪式,成员们借这一仪式表达着自己对逝者的哀悼和挂念,同时也是借此仪式凝聚家族成员,企图降低因人际关系网的被打破而产生的震动。正是在这些仪式所形成的家族聚会中,家族的亲朋好友获得了相聚在一起的机会,这对保持人们的亲情关系,加强他们之间的社会纽带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家族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均衡得到维持和扩大。

  (本文原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下一条: ·[周连华]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