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女性故事; 家庭伦理记忆; 孙家香故事;
作者简介:胡兆义(1982- ),男,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湖北恩施,445000);;林继富(1963- ),男,湖北麻城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湖北民族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度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作为土家族第一位女性故事家,孙家香老人以其独特的讲述风格及丰富的故事容量展现了女性故事讲述人特有的魅力。孙家香1919年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果园村,18岁时出嫁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椿树坪的萧家。她47岁时丈夫病逝,独自拉扯三个儿子艰难地生活,晚年居住在长阳县第一福利院。2009年,孙家香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镇湾故事”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2月,孙家香去世,享年97岁。
孙家香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磨练出了她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情品格,更赋予了她精彩纷呈的故事宝库。
女性故事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大多以家庭为中心,孙家香的故事传承和故事养成主要围绕“家”来展开。作为女性,孙家香的生活轨迹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婚前受到娘家的家庭传统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为她打开了故事的神奇大门,也奠定了她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嫁后,夫家的家庭传统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传统女性,孙家香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固守着家庭的道德,维护着家庭的传统。“家”是孙家香最主要的活动天地,因此,讲述生活故事、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成为孙家香故事讲述的重要特点。
男性故事讲述人大多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们常常在公共场所讲故事。女性故事讲述人则往往囿于家庭,“家”是她们的生活中心,其故事集散场所具有内向化的特点。孙家香的故事多是围绕父子(女)、母子(女)、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展开,从家庭视角来建构自己的伦理道德世界。
作为母亲、妻子和婆婆,孙家香的故事对家庭道德伦理的构建不仅着眼于大的地方文化传统,更体现为细腻入微的自身体验。亲属关系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有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类。血亲指的是源于同一祖先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等;配偶则指男女因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如儿媳、姐夫等。孙家香的家庭故事人物众多,涉及的家庭关系复杂而广泛,下面就以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亲属关系为依据,探析其所讲述的家庭故事与伦理道德记忆的关系。
一、孙家香故事中的“血亲”关系
以儒家孝道为主的传统伦理文化贯穿数千年的家庭生活之中。“孝”涉及到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包括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中国人对于“孝亲报恩”尤为重视,民间故事在反映家庭伦理方面多围绕“孝”的问题进行。
作为一位母亲,孙家香的孝道故事首先锁定在子女孝敬父母的主题上,故事《一个官养活今生的爹妈和前生的爹妈》1具有典型性。
一对夫妇十二岁独子死了,伤心不过,他们把儿子读的书用箱子装起,怕书回潮,长虫,每年把书拿出来晒,晒后又用箱子装起。这个孩子死后在别处投胎,并且做了官。一天,他从原来父母门前过身,累了就进屋休息。睡着后土地老爷给他报梦说:“你原本是这个老头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丢了,到别处投胎了胎。你不信呢,你脑壳头前有个箱子,你读的书都装在那里头。”官一醒,看头前真有一个箱子,他把箱子打开,装的都是书。他下楼问屋里的老人,老人说:“现在只有两老,十八年前有个儿子,他六岁发蒙读书,十二岁时丢了。”老头说着便痛哭起来。官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他安置了前生的爹妈和今生的爹妈。
故事首先交代一对夫妇中年丧子,这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打击。在传统农村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赡养和分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由几个已分家的兄弟来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方式有很多,一种是父母由几个儿子共同赡养,几个儿子平均分摊父母的生活费用;另一种是由某个儿子单独赡养父母亲;还有一种是父亲和母亲各自由一个儿子赡养,分别负责他们的生活。
我屋的(我老伴)就归老大养,死了就归老大埋,我呢,就归两个小的,我现在的户口在我小儿子户上。讲起还丑人(丢人),他们一人帮我称150斤谷子,我说那喂鸡都不够啊。我现在的养老金自己也不要出钱,儿子儿媳妇一个人帮我出一百,要两百块钱。他们帮我出钱了,我才能领得到;他们要是没得钱,那我个人出,我出两百,一年可以领六百六啊。那样的话,出那个钱出来了,还可以多领一点唦。我出的钱,名字还是写儿子的名字,以后他们就少出点唦。2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社会中,当老人年纪渐长,丧失劳动力后,其生活的所有事务都由儿子承担,儿子成为农村老人的唯一依靠。故事中的夫妇失去儿子,不仅失去自己的血脉,也失去生活的依靠。孙家香对失子的痛苦有切身体会。育有三个儿子的她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不料1989年二儿子萧国梓在捡屋的时候从屋顶上跌下摔死,这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几乎破灭了她所有希望。此时已年过古稀的她生活更加艰难。然而,习惯于在故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孙家香并没有在悲痛中消沉下去,她为故事里同样丧子的夫妇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儿子投胎做了大官,经人指点知道前生父母,并且安置和孝敬前生和今生的父母。孙家香相信,人死后可以转世投胎,在世为人,她用故事主人公投胎转世为大官的经历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和期望,通过主人公赡养今生和前生父母的情节设置来为自己艰辛的生活寻求希望。“正是这种情感和信仰,支撑着孙家香艰辛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孙家香说人遭遇不幸的时候需要讲些‘经’的道理。可以说,孙家香在讲‘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港湾,重拾了生活的勇气。”3
孙家香擅长讲劝孝故事。《儿子要抬老子到庙里去》4中,儿子对老子不好,要把他抬到庙里去。这种弃养的行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孙子看见自己父亲的行为后,请求父亲将抬爷爷的兜子留着,父亲感到好奇,儿子回答说:“您老了,我好抬您呀!”《把屋车个方向》5的一开篇就写道:“儿子对老子不好,嫌他。”在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中,“孝”不仅体现为对老人的赡养,更包含着“敬”的内涵。儿子对老子的“嫌”是不孝的表现。孙子对爷爷只能穿烂衣服而感到不平,请了几个朋友来到家里,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我请了几个朋友来,把您的这个屋车个方向。”父亲问他这怎么车得动方向,儿子回答说:“不车个方向,屋檐水滴在酒窝里。”“屋檐水滴在酒窝里”的意思是后人照前人的样子做,儿子的话警醒了父亲,从此再不嫌弃爷爷,给爷爷换了一身新衣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