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供需错位矛盾
供给侧的缺陷是形成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所在。破解非遗文创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必须由供给侧着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瓶颈,实现供需平衡、标本兼治。人才“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合理配置人才供给要素,解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只有完成中心调整、融合共存、供给导向、思维转变四个转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人才供给存量,扩大人才供给增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注],完成人才供给由“被动适应”向“超前引领”的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简称: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注]就进行了良好的探索。
(一)构建综合中心
构建综合中心就是要突破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约束,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考虑、全面权衡供给侧内外部因素,科学分析、合理取舍,构建涵括各种因素、系统科学的综合中心。综合中心跳出了狭窄的自我中心圈子,是多个中心博弈之后的最佳组合体,属于多赢博弈,既是当下的,又是未来的,既是供给侧的,也是需求侧的,是供需动态平衡的综合体。构建综合中心,一是要换位思考,置身需求侧境地。这就要求非遗文创人才供给首先要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误区,克服将供给侧与需求侧截然对立的思想,寻找二者的共同点,把自身置于需求侧境地,与需求侧零距离融合,与需求侧多方碰撞、平和交往,深刻领悟需求方的见解、观点,深刻体会需求方求才的焦点、求贤的热点、觅才的痛点,切实把握需求方的关注点,融入需求侧的合理建议,认真梳理人才供给的核心能力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形成科学的供给标准。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为界限,结合绵阳博物馆非遗文创产品、三江半岛旅游风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平武报恩寺旅游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充分融入项目制课程,学生全程、全方位融入翰雅金丝楠有限股份公司,全面了解金丝楠文化、深刻认知金丝楠技艺,与公司销售人员共同了解市场需求,并对其进行科学化分析,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需求定位。二是要融进各供给体利益。要将供给体系的各大组成部分视为整体,认真分析各供给体的利益需求,充分考虑各供给体的利益诉求,寻找彼此的利益共通点,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赋予供给侧要素合作共赢的强劲动力。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以平等之心对待文创研发的高校、研究院所、文创企业等供给体,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自利益,综合多方因素,融入多方元素,既充分考虑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升诉求,也顾及了科研院所强化技能研究、推进成果转化的诉求,还兼顾了企业拓展市场、提升产品文化品质的诉求,减少了对接市场的中间环节,整体规划、系统把控,通过多次对市场需求的梳理,发挥供给方对市场需求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了整合供需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中心”。三是要整合多种模式。要克服学校教育、传承人教育、企业培训教育等模式的缺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融入传承人教育、企业培训的优势资源,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和培养方法,将大众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模式相链接,优势互补。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借助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师生资源,依托中国非遗院的研究资源,借助绵阳翰雅金丝楠股份有限公司的非遗资源与非遗技艺,将研发中心直接设在公司,个别课程直接在企业和研发中心实施,学生根据项目、在导师、非遗理论研究专家、传承人带领下直接融入调查、设计、反馈、制作、销售全过程,较好地整合了各供给体资源,实现了多种培养模式的统一。
(二)促进合作共融
“合作共融”是指独立的、平等的各供给主体打破人为分离界限,在平等协商、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成为目的一致、目标相同、取向相似、利益攸关、肝胆相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融,一是要弥合合作空心。合作双方要突破短期的利益纠葛,着眼合作发展的长远利益,立足人才供给的可持续发展,跨越松散式合作的藩篱,避免浅尝辄止的形式性合作,打破常见的合作误区,突破惯有的合作禁区,通过“教育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尽可能重叠,实现教育工作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的一致性”[注],全方位融合,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填补合作空心,弥合合作空缺。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将企业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全部纳入,全程参与教学计划及教学项目的调研、论证、实施、反馈,全程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展示,共同提升非遗理论研究、全面参与产品创意研讨,坦诚相待,技艺全公开、秘密全公布,死角全覆盖,最大限度跨越了各供给体的人为障碍,形成空前的凝聚力和合力。二是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在非遗文创的供需体系中,存在两种层次的供需矛盾体。就文创人才供给方面而言,高校、培训机构、传承人与产业机构是一对供需矛盾体;就文创产品的营销而言,产业机构与产品消费者是一对供需矛盾体。归根结底,除消费者属于需求终端外,其余组织均属于供给体。在供需结构中的相同地位决定了打造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供需结构中的相同命运决定了打造共同体的必要性。因而,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一体两翼三结合”非遗教育培养模式[注]指导下,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充分吸纳各方资源,依托“专家+传承人+学生”的项目团队,融合“互联网+学校+企业”等合作体力量,围绕具体项目及项目群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非遗创造和研究,求同存异,基本构建了人才供给的命运共同体,同生共存,共抓机遇,共迎挑战。三是提升供给质量。在合作中,既要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又要融合教育机构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控,还要融合处于消费终端的消费者需求,避免人才供给同质化,形成对接消费群体的专项培养、订单供给,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体现个性化培养,提升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
(三)实现供给导向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供给决定型经济”[注],因而,实现供给导向是大势所趋。“供给导向”是指各供给体要善于研究需求侧的多种需求,在对社会需求前瞻性把握的基础上超越社会需求,用超前的人才供给引领社会需求趋势,以供给引领需求。供给导向,不是单方否定“需求中心”,而是融合供需双方要求的、重视供给主导性的“供给导向”。实现供给导向,一是要理性分析。既要理性分析人才的短期需求,又要理性分析人才的中长期需求,也要理性分析消费群体需求,还要理性分析个性化需求,既善于分析非理性需求,也善于研究理性需求,识别虚假需求,掌握真实需求,激活潜在需求,将消费新特征和需求新趋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培养出来的文创人才天然就契合并引领社会需求。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时,不是仅仅局限于需求,而是在基本满足需求方需求时更注重共性需求,着力挖掘需求趋势,立足需求而不拘泥于需求,满足需求而又超越需求,重视供给的引导作用,以供给引导需求。二是要重视供给引领。非遗文创产业是非遗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注],“既肯定了‘创意’点石成金的经济价值,更强调了产业的‘文化’本质”[注],主要靠产品表达需求。这就必然要求把握非遗文创人才供给引领的特性,超越人才供给跟风的误区,摆脱将“供给满足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供给满足近期、短期需求”的错误思想影响,调动各供给体的积极性,发挥各供给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把握需求新动向,主动研究需求新趋势,积极探索需求新要求,持续更新人才供给,既不脱离当前需求,更重视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以超前的人才供给引导社会需求。三是重视需求。供给导向,并不是要人为割裂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联系,也不是要否定需求在供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不是要抛开需求来谈论供给,而是要在充分研究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供给思想。因为,离开需求,供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供给导向不是对需求的轻视,而是对需求的更加重视,是以需求为前提和基础,是对需求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把握,是用需求支撑供给,用供给带动需求,引领需求潮流。
(四)全新思维引领
非遗文创,是以创意引领时尚,凭时尚引导潮流,是创意引路、创新为先、创造为王,因此,思维转向是重中之重。全新思维引领就是要充分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时代因素,使非遗文创人才在新形势下形成对非遗项目、非遗技艺的新认知,具备全新思维,以全新理念引领非遗文创。全新思维引领,一是要有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思维是依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借鉴人工智能发展新经验的思维,是开放思维,包容思维、体验思维。这就要求既要在非遗文创人才培养中要以网络的快捷、多样性等特点为依托,又要融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点,关注“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处能够有哪些创新”[注],将非遗“线上线下共融展示平台”“沟通交流平台”“互联网综合平台”“人工智能创意平台”有效融合,使非遗文创人才具有科技视野,具备科学眼光。二是要有超级用户思维。超级用户思维是对客户思维、粉丝思维的超越,是在对现有客户进行有针对性地甄别,遴选出一批客户,持续性地、坚定地为其服务,以自己的理念和文创文化影响、渗透和塑造他们,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文化底蕴深厚的超级用户群(即铁杆粉丝群体),优先考虑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多优势资源为其服务,锁定其流量,使其成为非遗文创的坚定支持者、推动者,并通过与他们的积极互动,建立快速的反馈机制和信息构建机制,实现对市场的引领。具有超级用户思维,要求非遗文创人才自身成为超级用户,并以吸引受众的设计主动争取客户,努力发展和聚集一批超级用户,共同致力于非遗文创的发展。三是要有体验优先思维。体验优先思维是指非遗文创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研究非遗产品的主体消费者特征,深刻分析消费者心理,把握年轻一代重视体验、体验优先的特性,敢于体验、乐于体验、率先体验,并用产品的可体验性锁定受众。具有体验优先思维,就是要求非遗文创人才供给,要跳出仅仅将非遗文创作为审美或生活附属品的误区,认知非遗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重视“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注]的现实,以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利益作为根本的意识,将体验与意义的发掘提到首位,彰显“意义之网”,以创意凸显价值,用意义提升产品,凭新技术展现体验,用内涵争取受众,以跨界融合延伸创意。
(本文发表于《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