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青浦闹元宵记忆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19 | 点击数:16366
 

1984年的上海青浦元宵节,至今还是令人难忘

  元宵节到了,上海青浦区水乡儿女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幸福生活,举办红红火火闹元宵、团团圆圆过大年的活动。元宵节是名符其实的“灯节”,按照老上海的习俗,燃灯、观灯是这个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古镇各处都有灯会、张灯结彩,小孩也高兴地提着灯笼四处游观玩耍,这种欢乐的场景通常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止。

  有必要说一下青浦的悠远历史。上海青浦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我在做《上海六千年》三卷本的书中,更是将青浦“青龙镇”专列一节,以青浦崧泽遗址的考古文物,佐证了上海文明的最早源头,崧泽遗址开始显示出上海地方特色,这里出土了太湖流域早期最为精美的玉器,这里还发现了渔业的痕迹,这是水乡地区所特有的。著名的“青浦薄稻”盛产于此。

  不说青浦悠远的历史了。我在1980年代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从事新闻工作,曾经负责过一些专题节目,跑得最多的就是青浦,我一直觉得,青浦地名的两字,青与浦相呼应,青,为水色之清,草木之青;浦,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青和浦连在一起,就是“欸乃一声山水绿”,上海青浦这个地方,和苏州有几分相像,同样是江南水乡,也集萃了大观园、课植园、曲水园等经典园林,也历史久长,有古文化的源头……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之一陈云同志的故居就座落于青浦练塘下塘街的95号。“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构成了青浦各个古镇独特的景观。

  海上丝绸之路的端点和出发地之一,青龙古镇,就在现白鹤镇鹤联村、青龙村一带。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时,县治就设于此地。万历元年(1573年)县治移至唐行镇(即青浦镇)时,此地改称“旧青浦”。青龙镇之名,最早见之刊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州人朱长文(字伯原)所撰的《吴郡图经续记》:“昔东吴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于此地,因以名之。”光绪《青浦县志》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置。”唐、宋时,青龙镇占了控江连海的地理优势,旧称“瞰松江(吴淞江的古称)上,据沪渎之口”。这里的“沪渎”,指的是晋咸和年间(326—334年)虞潭在青龙港口筑的“沪渎垒”。“沪渎垒”应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军事防御设施,为驻军戍守、防御倭寇之用。这与史书上记载的关于唐代和宋代分别设置镇的目的也是一致的,前者出于军事目的,后者主要是商业性质的。可由于青龙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时为吴淞江入海口),水路交通便捷,使之具备了成为贸易港的有利条件,因此,朝廷出于军事目的的置镇,事实上成了青龙镇发展贸易的契机。而上海有“沪”之简称也可以追溯到这里。

  唐朝诗人皮日休《沪渎》诗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兢骈罗,水怪争渗漉。”说明当时青龙这个地方的水产丰富,渔事已相当兴旺。由渔事而形成集镇,由集镇又成为港口,随着吴淞江上游地区(太湖地区)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青龙镇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内外贸易集散地,由此也成了最早的上海海港。

  明天就是己亥年元宵节,青浦水乡古镇的人民闹起元宵来也一点不含糊,上元夜,镇上的民众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人空巷之势。市面更有临时商贩售卖走马灯、“吉利灯”、“气死风灯”,以及狮、狗、羊、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供人购买,蔚为灯市。儿童们纷纷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今天本图典特发一组1984年“青浦之春”闹元宵的老照片,时间已经过去35年,这组由柳伟摄影、“青浦旅游”推送的老照片,虽然老照片时黑白的,但还是难掩今天的人们对于元宵佳节的美好记忆,特予收藏,并向记录当时情景的柳伟先生致以谢忱。

1984“青浦之春”闹元宵?那时候你是否还很“青春”?

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悬挂彩灯,周围人头攒动

  那时候的“张灯结彩”看起来很朴实,却能让人感受到格外浓郁的年味

挑着花篮的青浦姑娘可真漂亮,眉眼之间难掩的清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风文化记忆”2019-02-18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
下一条: ·90年前,一位美国汉学家用影像“留住”美丽的中国篮子
   相关链接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
·[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多彩民俗闹元宵
·[张丽]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落笔升蝶]《红楼梦》与元宵节
·[萧放]元宵节极简史·[周金琰]湄洲岛麟山宫元宵妈祖活动调查
·[王英娇]亟待传承、保护、发展的庄河面塑灯·[王海娜]佛山地区开灯习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黄桂秋]广西富川明城元宵节文化探究·[周丽妃]湄洲岛元宵节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