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新疆曲子传承人吴生录: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作者:人民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12 | 点击数:6517
 

  

今年76岁的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生录坚持传唱新疆小曲子50年,他将自家院子改成文化大院,组建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小曲子队,带领大家传唱小曲子。从青年时代到耄耋之年,吴生录心心念念的就是新疆小曲子的传承,一路走来,他不仅让小曲子传承了下来,还将党的惠民政策通过小曲子传到千家万户。

  日前,我们走进昌吉市滨湖镇滨湖村二片区的小曲子文化大院,吴生录正带着队员们排练新疆小曲子《十九大光辉照千秋》,这首小曲子是吴生录在十九大召开之后专门创作的。这两天,他和队员们再次排练,准备在基层文艺活动中演出。之所以编排这首曲子,吴生录说:“是因为我们曲子队是政策的传声筒,群众的贴心人,通过这首曲子把十九大精神原汁原味地,不论是何地,演的时候用接地气的方式宣传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感受党的好形势,好政策。”

  说起创作小曲子的初衷,吴生录用一个词—热爱来形容。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唱小曲子,后来,随着老艺人逐渐去世,吴生录想着要把小曲子传承下来,就组建了小曲子队,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了戏台,开始创作和传唱小曲子。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不理解,不支持他,还有的人说风凉话,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吴生录继续下去的信心。吴生录的女儿吴建梅告诉我们,一开始家里人都不支持爸爸,后来看到他特别喜欢这个曲子剧,经常参加曲子演出活动,回到家来还在不断学习,这种立志要传承新疆曲子的精神感染了家里人,后来就慢慢支持他了。至于其中的细节,吴生录记忆犹新,他说:“有的人说你搞得干啥呢,挣钱的没有,我说没有,没有挣钱的你玩的干啥,我说我就是为了高兴,不管咋样,有钱没钱,只要能上舞台,舞台上能宣传,你再讽刺也好,再打击也好,我认为我做的是对的,所以我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在镇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吴生录的文化大院火了起来,经常有来自各地的曲子爱好者和群众到大院里听曲子。在日常的排练中,吴生录带着队员们认真排练自编的曲目,一腔一调,一个动作,他都教的非常认真,有些难度高的动作,他都是亲自演。小曲子队队员香志仁还记得吴生录演曲子剧《张良卖布》时候的情景,他说:“人家那个《张良卖布》,一下猛猛地他直接一下去就趴到了,带过一圈子来了,那确实是好,一般的人这个动作做不下。各方面做一些动作呀,唱腔呀都好,他这种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如何让小曲子后继有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吴生录开始寻找“接班人”,他主动到村民家上门招徒弟,他的执着打动了村上热爱小曲子的村民,他们加入小曲子队,与吴生录一起传唱小曲子。吴生录告诉我们,一开始招徒弟都是到他的家里去做工作,最后同意了,我再看下他的嗓门怎么样,人说唱曲靠嗓子,钉鞋靠掌子,你嗓子不行就唱戏不行,最后嗓子可以,最后徒弟也都学的好,真心真意地学了几年,现在基本上都出师了。队员杨吉萍说:“教了多少年了,人特别干啥都认真,给人教也不烦心,谁唱他也给教,他也不分年老年幼,一心就想的把新疆曲子唱下去。”在大家的感染下,吴生录的女儿吴建梅也加入到了曲子队中,虽然自己的嗓子不是特别好,但是他愿意和父亲一起传唱小曲子。吴建梅说,我要好好学,好好唱,把父亲的精神发扬号。

  现在,吴生录的团队有18个人,最大的77岁,最小的45岁。在采访中,吴生录拿出了一个小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从1998年至今他和曲子队创作的《亲亲母女爱》、《戒毒开饭馆》、《反腐倡廉》等28首曲目。吴生录希望发挥自己的余热,编排出更多的作品,让新疆小曲子传唱下去。吴生录说:“因为新疆曲子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的对象,所以不能遗失掉,我现在也培养了不少的徒弟,把新疆曲子传承下去,虽然我们岁数大了,我还要继续地前进,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作者手记】俗话说,做一件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吴生录就是这样,坚持传承新疆曲子大半生,不为别的,只为传承新疆曲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正是吴生录这样的基层文化带头人的默默付出和用心用情,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走得更远,散发魅力。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8年11月13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下一条: ·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