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徐艺乙]柳宗悦的思想及其他
  作者:徐艺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3 | 点击数:8286
 

摘   要:柳宗悦构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和生活美学理念,在保护与传承日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随着柳宗悦著作的出版,一些中国学者著述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版,中国的艺术院校中也有了相关课程,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以“民艺”为名的公司和作坊。如今,传统手工艺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构建传统手工艺的新传承途径,以新的创造服务于人民的社会生活。从这个层面而言,柳宗悦对我们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柳宗悦;民艺;民艺运动;日本民艺馆;传统手工艺

作者简介:徐艺乙(1956-),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副总主编。研究方向:民间艺术、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


  在中国,喜欢柳宗悦的人越来越多,希望进一步了解柳宗悦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了解柳宗悦的历史,了解与柳宗悦思想转变形成相关的事项。

  柳宗悦是日本民艺运动之父。虽然“民艺”在日本的文化中并非主流,但柳宗悦却通过民艺运动的实践,构建起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和生活美学理念,并且以此来唤醒战后日本社会以及民众对文化传统的热情,在保护与传承日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柳宗悦著作的多种文字译著的出版,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的句子,意指借助外力来完成既定行为。在当下,人们希望通过阅读了解柳宗悦,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在弘扬传统、繁荣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或是通过阅读,丰富文化的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图1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

  柳宗悦曾经来过中国。1916年8月,柳宗悦与友人结伴经朝鲜来到中国。9月到北京,拜访了正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陶艺家巴纳德•里奇②。在北京期间,柳宗悦与友人一同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对古代中国人民的创造交口称赞。此次的朝鲜、中国之行,给柳宗悦以极大的触动。回到东京后,他在《白桦》③杂志的编辑手记中写下了他的感受:“以往我们都只偏向介绍西洋艺术,今后希望能时常以新的眼界介绍东洋的作品。我们再度用崭新的心去省视这些无论在精神上或表现上都令人惊叹、属于我们的固有艺术,相信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已在异乡汲取到应该汲取的东西,今后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国土中掘土深耕。”[2]此后,除了1940年到了中国东北地区、1943年3月到台湾考察访问之外,柳宗悦再也未曾有机会踏上这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他的文化思想之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土地。

  在40多年后再度来到中国的柳宗悦,是他的工艺文化的思想。在1985年4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工艺》杂志④上,刊登了两篇柳宗悦的文章⑤;同一期杂志的“小辞典”栏目中,也介绍了日本的“民艺”和“日本民艺运动”。这是最早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柳宗悦文章和对日本民艺与民艺运动的介绍。此后,在《装饰》、《艺苑》等的杂志上,也陆续刊出柳宗悦著作的译文和日本民艺运动的情况介绍。日本民艺运动的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界学者的关注焦点。

  1991年,柳宗悦的重要著作《工艺文化》中译本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次年在台湾以《工艺美学》为名翻印出版;10年后的2002年,从《柳宗悦全集》中选译的《民艺论》①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收入了柳宗悦的代表论文和田野报告共36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柳宗悦在民艺研究方面的成就。从2006年起,《工艺文化》经重大修订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并与此后陆续问世的《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日本手工艺》组成《工艺文化译丛》,系统地介绍了柳宗悦的工艺文化思想和生活美学的理念,在中国的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柳宗悦的书亦成为许多爱好传统手工艺的朋友们的爱读之物。一些由中国学者著述的关于日本民艺运动及其理论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版,中国的艺术院校中也有了与日本民艺和民艺运动的相关课程,一些研究生的论文亦以此为研究主题。如今,在中国各地还出现了许多以“民艺”为名的公司和作坊。这样的情形,大概是柳宗悦生前没有想到的。

  柳宗悦出身优越,家境富裕殷实。其父亲是日本海军的技术高官,对日本近代海军的建设有着诸多贡献,还是一位“和算”②的专家,亦精于日本传统的书画、歌谣、茶道、烹饪,虽然在柳宗悦两岁时病逝,但其生前举止对柳宗悦的成长影响甚大。

  从小到大,柳宗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6岁开始就在日本的贵族学校学习院初等科(小学)就读,一直到高等科(高中),成绩均名列前茅,1910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日本天皇恩赐银表。1910年9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学习宗教、科学与艺术,于1913年毕业,毕业论文是与神秘主义相关的《心理学非纯粹的科学》。

  学习成绩优秀的柳宗悦,从心底里厌烦大学刻板的学习方式。1913年6月23日,崇尚自由的柳宗悦在给恋人中岛兼子③的信中说:“方才刚考完试。我再也不想踏入大学了,我想永远与Academy of Academy(书院和大学)断绝关系”。

  在学习院读高中时,柳宗悦与其在学习院时的同学兼好友志贺直哉④、武者小路实笃⑤、里见弴⑥等人创办了《白桦》杂志,并发表多篇文章和译文,内容涉及到西方文化的多个方面。1911年10月,柳宗悦的第一本著作《科学与人生》⑦由籾山书店⑧出版。此时的日本社会,依然延续着明治以来的“脱亚入欧”⑨的西化风气,青年时期的柳宗悦受此影响甚多,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以介绍西方哲学、西方美术、西方文学和基督教神学等的内容为多。

  1914年的9月,新婚不久的柳宗悦在其千叶县我孙子町手贺沼附近的寓所中,接待了在其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客人,一位名叫浅川伯教①的朝鲜青年。他的到访,是希望能够亲眼看到法国雕刻家罗丹②送给《白桦》杂志的三件雕刻作品③,作为初次上门的见面礼,他带了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纹方壶送给柳宗悦。这件美丽的瓷器,引发了柳宗悦对民艺的兴趣。在同年12月号《白桦》杂志的“我孙子来函”栏目中,柳宗悦写下了他的感想:“首先,想叙述一项最近新发现的器物造型美;这种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于朝鲜瓷器。我从未想到过,在一向不为我所重视的日常琐碎事物中,居然也有这般超俗的工艺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发现了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事物的形体是无限的’,当意识到这个单纯的命题时,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片新的神秘领域。要从冰凉的泥土中感受到人类的温暖、高贵与庄严,此前我从未想过。就我所知的范围内,对此造型美有强烈感受的民族是古代的朝鲜人,能够与之比肩的恐怕就是中国人了。”[3]这样的认识,在此后对民艺的考察、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强化,影响其一生。

  “民艺”一词是柳宗悦创造的新词,意指“民众的工艺”[4]。在柳宗悦的“民艺”出现以前,这些“民众的工艺”一般被叫做“杂器”、“杂具”、“粗货”、“不值钱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是“不断使用的物品,任何人都离不开的日用品,与每天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物品,这些都可以叫做民艺品。其并非是珍贵之物,而是大量制作的、到处可见的、能够便宜买到的,任何地方都有的,这就是民艺品。”[5]

  在柳宗悦看来,“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6]

  这样的认识来自柳宗悦的调查与实践。1920年代,为中国古代艺术和朝鲜李朝瓷器所震撼的柳宗悦开始了他的东洋之美的探求。在此期间,主要是对朝鲜的李朝瓷器④和日本的木喰佛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考察的过程中,柳宗悦再次为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所吸引,并且进行了记录与采集。这些民众的生活用品,是十多年后日本民艺馆的基本陈列的主要展品。

  铁锈花云竹纹壶高24.2cm直径22cm瓷器(17世纪)

  1916年9月2日与友人在朝鲜庆州石窟庵考察

  1915年8月,柳宗悦第一次到朝鲜考察,经釜山⑤到晋州⑥,接着去海印寺⑦、庆州石窟庵⑧访问考察,然后去了京城①,住在浅州伯教的弟弟浅川巧②家中。浅川巧是年2月刚结婚,家里的日常用品是一般朝鲜民众使用的工艺品,这些物品同样给予柳宗悦以极大的震撼,使他更加确信朝鲜民族固有的造型美具有普遍的意义。多年后他回忆往事时写道:“朝鲜的民艺之美让我大开眼界”[7]。在浅川兄弟的陪同下,柳宗悦在考察京城古迹的同时,还到古董店去寻访李朝瓷器和其他的古代艺术品。柳宗悦还对朝鲜的独立运动极为关心,曾经发表文章表示声援③。

  这一阶段的考察研究工作成果,初步体现在1921年5月7日于东京市神田区流逸庄举办的“朝鲜民族美术展览会”和1924年4月在汉城景福宫内的缉敬堂“朝鲜民族美术馆”的陈列中,更多的影响则显现在此后的相关研究中。

  1924年1月,柳宗悦去山梨县甲府池田村村长小宫山清三④的家中调研其收藏的李朝瓷器,为小宫山家中收藏的一尊三体木喰佛像所吸引。木喰佛是指木喰上人⑤所雕刻的面带微笑的佛像。长期以来,这些江户时期的作品被当作拙劣的半成品,散落在各地不为人们所重视。1925年,柳宗悦在回顾初见木喰上人作品的过程时写道:“我的生活一天也不能离开美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心能够因为美而快速跳动。如此,无论怎样也能够发现很多以往隐藏于世界中的美。当令人惊讶的上人作品映入我之眼帘的一刹那,我的心已经为其所吸引。在给友人的信中,我毫不迟疑的写下‘上人是江户幕府末期最大的雕刻家’。上人使得我如此清醒,与其说是我发现上人,还不如说我被上人所发现。”[8]这一过程被柳宗悦视为“特殊的缘分”,因而发愿对木喰佛进行研究。

  第一次的“木喰五行上人木雕佛展览会”于1925年4月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佛教青年会馆举行,柳宗悦曾亲临会场讲解。在展览期间,柳宗悦结识了前来观看展览的陶艺家河井宽次郞⑥和浜田庄司⑦,交谈中发现相互的理念甚为接近。自此,彼此成为终生的重要朋友。

  不久,在赴和歌山⑧考察木喰佛的旅途中,柳宗悦和他的朋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创造了“民艺”一词[9],并且萌生了建立民艺美术馆的想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裕宝】

上一条: ·[黄永林]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
下一条: ·[刘宗迪]丁山的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雷赛西 彭红 刘喆倩]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艺工坊体系建设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岳永逸]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
·[刘晓春]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王彦龙]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
·[潘鲁生]民艺,生活的艺术·《民艺》杂志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
·袁瑾:《地域民间信仰与乡民艺术:以绍兴舜王巡会为个案》·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大讲坛第一讲:何为民艺
·[刘晓春]从“日常用品”到“民间工艺”(提纲)·巴黎:“陕西渭南农民艺术家的歌声”文艺演出
·走向村落 构建艺术民俗学·广西彩调:平民艺术的回归之路
·[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廖明君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京隆重闭幕[组图]·[赖施虬 金小进]“非遗”语境下传统民艺的传承与发展
·[马知遥]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