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1 | 点击数:10120
 

  七、中国灾害神话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灾害伦理

  灾害神话绝非中国独有。比如大洪水神话就广泛流传在世界很多地方,其中心主要有三个,即巴比伦、美洲印第安人和以东南亚为中心波及于大洋洲的地区。[注]不过,中国的灾害神话显然有自己的特点。在西方有名的希伯莱神话和希腊神话中,洪水的发生都是源于神对人类罪孽的惩罚,人也都是听从神的旨意才从洪水中逃生、并重新繁衍了人类的。而中国洪水神话中尽管也有类似的观念,但是其叙事核心,如前所述,并不在于强调人对神的服从,而在于征服洪水。鹿忆鹿在梳理了世界范围内的洪水神话及其相关研究后指出:中国的洪水神话与西方其他民族的洪水神话相比,具有独特性:虽然在讲述洪水起因时也多少涉及到惩罚罪恶一类的情节,与犹太人和其他西方民族的上帝为惩罚人类罪恶而降下洪水、剿灭人类的神话主旨有相似之点,但是中国洪水神话的特点在于其“主旨是治水和农耕文明的获取”,“中国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和获取农耕文明的母题,在世界洪水神话中则是独一无二的。”[注]D.博德也认为,洪水的情节绝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但是中国洪水故事同《圣经》中洪水灭世故事以及近东其他民族的洪水灭世故事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传说并不重在洪水本身,而是“重在说明如何平治洪水,使民众安居乐业。”[注]其实,不仅是治水,中国灾害神话中的补天和射日母题,也是其他西方国家的灾害神话中少见的,突显出中国灾害神话重在治理的特色。

  这一特征在鲧禹治水神话中有鲜明的体现。该故事的核心不是消极被动地服从神的命令或者等待神的拯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征服自然灾害,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鲧偷了天帝的息壤去填堵洪水,不胜而被杀。禹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百折不挠地治水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了水患。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虽然身为神圣的女神,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修复毁坏的天空,也需要凭靠自己付出艰苦劳动,才能最终完成任务。在不少现代民间口承神话中,女娲不辞辛劳地到处采集五彩石,或者又用自己的唾液和精气把它们炼成补天的材料,历尽千辛万苦,虽然终于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可她自己或者由于劳累过度而死,或者在仅缺一块石料的关键时刻,毅然以身补天,她的五彩霓裳,也化做了天空里永远的五彩云霞。[注]兄妹婚神话的情形也是一样:故事的叙事核心并不是洪水——洪水只是兄妹始祖血亲婚姻缔结的前提条件,其中心则在于解释宇宙灾难之后人类的重新繁衍以及新的社会文化秩序的确立和农耕文明的开始。

  因此,中国灾害神话内蕴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克服灾害,而不是被动地向神意或命运低头。这一主题在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羿射十日、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以至于其他并非灾害神话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等许多神话中都有鲜明突出的体现,[注]从而使包括灾害神话在内的中国神话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教化基调。博德曾指出: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具有教诲格调,对伦理道德十分关注,在其他民族的神话体系里常见的残暴的行为、戏剧性的冲突、粗俗的诙谐以及令人震慑的灾厄、性爱以及与其他生理机能紧密相连的赤裸裸的表露等,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却大为减色或者无迹可寻。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也许与早期文献记录者对神话做了伦理性的剔选有关。[注]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一特点,中国神话当中都突出地包蕴着“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克服灾害,哪怕个人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灾害伦理观,它为后世提供了源泉和典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直到今天,“伦理化的灾害叙事”依然是中国较普遍流行的,其叙事的核心,往往不在灾害本身,而重在对奋不顾身地抢险救灾的道德精神的弘扬。例如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放救灾英雄的故事,牵动着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心。在新闻报道中,当时八岁半的小英雄林浩两次返回废墟救出同学,成为5·12汶川大地震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后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荣誉称号。2018年5月,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媒体上涌现了许多纪念文字,比如“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涌现了大批先进模范,出现了无数的感人事迹,有为第一时间摸清灾区情况而‘自杀式’伞降的空降兵15勇士,有为了救灾而让妻子一个人举行婚礼的空降兵某部指导员某某某,……”[注]这些叙事都着力对公而忘私、奋不顾身地抢险救灾的道德精神进行弘扬,鲜明地彰显了面对灾难要“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克服灾害,哪怕个人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伦理观,与神话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娲为补好残破的天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等等的叙事基调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如上文已经论及的,神话中所蕴含的灾害伦理观还包括“灾难源于上天(天神)对人类不义的道德和行为的惩罚”,人通过修身正己,便可以化解灾祸,善良的人能够在大灾难中得救等。这样的灾害伦理观也一直延绵不断,构成了当今中国人的灾害观念的重要内容:比如干旱、长时间的雾霾等,就常被归咎于人自身的道德败坏、行为失当引起的结果。

  八、结语

  本文以《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灾害神话中涉及的主要母题,包括灾害的形式、发生的原因、逃生的方式、灾害的治理,以及灾害之后世界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等。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灾害神话中铭刻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早期人群对灾害的深刻记忆及其应对经验和伦理,其中既有同世界其他民族相似的情节,也有独具的母题和特点:从治水、补天、射日、兄妹婚等母题中,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灾害神话的叙事核心并不在于强调人对神的被动服从,而在于主动征服灾害。神话中所强调的“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克服灾害,哪怕付出巨大代价”的精神,以及“灾害的发生是对人类失当的道德和行为的惩罚”的观念,都使中国灾害神话具有鲜明的道德教诲基调,奠定了中国人的灾害伦理观的基础。它为后世提供了源泉和典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直到今天,这样的灾害伦理观依然广为盛行,并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灾害叙事。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淇源】

上一条: ·[赵洪娟]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之祆教因素探究
下一条: ·[罗瑛]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